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位“冷门歌手”的小作文给刷屏了,说的就是定居新加坡的孙燕姿。她用英文写了一篇回应“AI孙燕姿”的文章,有好心人翻译成中文继续传播,结果引起轰动。

先从事情的源头说起,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借由成本低、操作简易的AI技术,很多诸如陈奕迅周杰伦、披头士等知名歌手或乐队纷纷“复出”并发表了“新歌”。其中,“AI孙燕姿”凭借独具辨识度的音色与唱腔,成为新晋顶流,每天都有十数首“新作”面世,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000首翻唱作品,比如周董的《发如雪》《爱在西元前》等,标签叠加导致播放量惊人,而作品数量也远远超过孙燕姿本尊出道23年的作品总和。

理论上,这种饭制的游戏挑战的是版权问题,换了其他歌手怕是要坐不住了,赶紧催促团队发律师函给平台要求作品下架。谁能想到,孙燕姿说正为自己日渐凸起的肚子和孩子们的日常琐事感到绝望,看着“AI孙燕姿”粉墨登场也是坐不住了。但她却以吃瓜的心态抢占了距离事件最近的位置上“评头论足”,幽默感和情商都是一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篇小作文出圈真正原因则是她好得令人咋舌的文笔,体现出高于同行平均水平不少的表达力和思考深度——并没有软塌塌得去鼓吹人定胜天或者自主创作的能力阙值,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并不特别,你已经是可预测的,而且不幸你也是可定制的”,即使是爱也没办法挽救局面。孙燕姿是在唱衰创作力,传递悲观情绪吗?非也!她恰恰是清醒、理智地看到艺术创作已经站在了新时代的门槛上,迈进去,或许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文学都将有颠覆性的定义。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时代轰然将至,或许谁都避无可避。也是在最近,堪称网红的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作者)发表了一篇关于AI威胁的演讲,他说:“在几年内,AI可能会消化掉整个人类文化,消化掉我们几千年来创造的一切,然后开始大量产出新的文化创作、新的文化物品。我们要记住,我们人类从未真正直接接触到现实,我们总是被文化包围,我们总是通过文化的棱镜来体验现实。”AI写不出《红楼梦》这样的伟大名著,但是它完全可以用红楼梦的人物去嫁接、复制一个又一个番外篇去构建“红学宇宙”。文字(包括图片、视频)和数据这两样恰恰就是AI生存的基因、生长的激素,换句特别通俗的话说,是AI的血液、骨骼与口粮,在它的舒适区里去谈文字、数据的优势,着实是有些吃亏的,更何况AI去适应这些变化的优势长处就是它的学习速度是自然人的几百上千倍。这让我想起二战时流传出来的名言:速度可以弥补一切不足。

说孙燕姿认怂躺平了也不对,她的文章中还隐藏了一份骄傲,那就是“我”,如果没有孙燕姿的音色和创作,这个AI人物也就失去了原点,不可能爆发那么多赛博朋克的烟花。这让我想起电影《流浪地球2》的设定,或许这位新加坡歌手乐见其成,她已经率先拥有了数字人格,在流浪的地球上继续流浪,很多很多年后人们还能听到她的歌声,这是不得已的宿命下最自洽的乐观精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