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每年度最具争议又最被期待的榜单《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名榜》如期而至。

说其最具争议是因为该榜单上出现的城市排名次序颠覆了我们以往对于城市“论资(GDP总量)排辈”的刻板印象,打破传统自然会引起争议;说其最被期待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自2016-2023年该排名榜上“新一线城市”的15个名单中,每一年都有新的城市出现在列,那么孰跌出了新一线城市名单、孰又新晋了该名单就成为舆论关注的一大亮点。

笔者近年来并未撰写关于“新一线城市”的过多文章,因为在长期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朋友看来,这就是一份第三方机构在全国现有其他机构和其他排名榜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为了树权威、造声势、扩大影响力而自定考核体系、自配权重的排名结果,而只要换一套体系和权重,这份排名次序又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大众没必要为了这份榜单上的城市次序而阴阳怪气和忿忿不平。既然文章经济开了头,那今天笔者就带大家看看过去8年新一线城市的排名变化以及因变化而带来的民间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一线城市排名变化

新一线城市排名变化

我们先来看看新一线城市排名的依据,也就更能理解为何这个城市榜单与GDP城市名单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占比最高的依次为商业资源聚集度、未来可塑性、城市人活跃度、城市枢纽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

商业资源聚集度中权重分项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品牌青睐指数、商业核心指数和基础商业指数。了解一定商业品牌布局理念的朋友很清楚,商业品牌落地在哪座城市、在哪座城市组建自己的商业运营团队、开展培训宣传等一般性业务是有自我独立的一套标准体系的。因此在这份榜单分项排名中,诸如成都、西安、武汉、昆明等这些区域中心城市的排名就较高,其在商业资源聚集度的排名也就高于其在全国城市GDP的排名;

未来可塑性中权重分项由高到低分别为:人才吸引力指数、创新氛围指数、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和消费潜力指数。城市人才吸引力的背后与城市所在省份、辐射省份的潜在人口规模以及本地收入水平正相关,创新环境、营商环境这方面南方城市的表现一直突出。因此在这份分项排名中,排名基本与城市人口规模排名趋同和接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人活跃度中权重分项由高到低分别为:消费活跃度指数、夜间活跃度指数和社交活跃度指数。城市消费水平与社消正相关,夜间活跃度与城市旅游、生活消费习惯正相关。因此在这份分项排名中,社消强的城市排名靠前,旅游热度高的城市在列;

城市枢纽性中权重分项由高到低分别为: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交通联系度指数、物流通达度指数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城际交通基础决定了一座城市对于所在区域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依赖度能力和互动能力。因此在这份分项排名中,国家中心城市、获批建设都市圈的城市依然在列;

生活方式多样性中权重分项由高到低分别为:出门新鲜度指数、休闲丰富度指数和消费多样性指数。哪座城市的咖啡馆数量增量较高、哪座城市的演唱会各类演出活动更多、短视频播放量更高是排名的关键。因此在这份分项排名中,除了核心城市外一些网红城市的排名表现也不错。

逐项了解了新一线城市排名的依据和权重,再来看2023年新一线城市的15座城市排名: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青岛、昆明、宁波和合肥。在2022年依旧受到疫情影响的发展前提下,云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跃升至全国第2位,省会城市昆明本来就是我国西南面向东南亚的核心枢纽城市,旅游业高度发达,大品牌青睐度居高不下,咖啡馆新增数量超前,在这样的综合表现下昆明再次进入新一线城市15强并不意外。而此次跌出15强名单的佛山市在区域内处于一体化副中心城市地位,工业、制造业发展突出和强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一线城市排名传说

新一线城市排名传说

新一线城市榜单发布至今已经有八年时间,其滚烫般的热度和传播度相应的也带来了一些舆论传说。例如连续八年稳居新一线城市排名首位的成都市,就有不少网友对其排名的公允性提出质疑和猜想,在网络上一度已经发展成“买榜”的舆论传播。

在这里笔者给广大关注此榜单的朋友一个建议,理论上任何第三方机构根据不同的权重体系标准都能排列出自认为的一套新一线城市榜单排名,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大家不要太过关注这类第三方机构排名中城市的位次。在此基础上对于其排名的不认可可以直抒胸臆,但没必要恶意揣测甚至讽刺挖苦,毕竟每座城市对于在此出生、居住、发展的朋友来说都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它就是你心目中的一线城市,任其他任何机构任何人的排名来了都不好使,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