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官敬

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无非是造福群众、推动发展。调查研究也不例外,从摸清情况、到剖析问题、再到提出对策,最终服务于破解难题、办好实事、满足群众诉求,让出台的政策和制度更加科学化、接地气,确保工作常态长效。调研好比一座连接目标与实效的“桥梁”,研究出政策落实“怎么样”、持续推进存在“啥困难”、接下来打算“怎么办”等,为不断满足群众期盼和意愿聚焦发力。所以说,调研不是为了“流量”、而是为了民生和大计。

调研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事实上,存在少数领导干部把调研当作秀,追捧热量和“流量”,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大张旗鼓,比如跟风式、扎堆式调研,什么话题火、什么事件红,就盲从跟跑、甚至“没事找事”,与本地实际完全脱钩、关联性不强,也要“人为”纳入调研范畴,导致调研报告“削足适履”、与地方实情格格不入。诸如此类,调研朝着“热点流量”去,缺乏问题导向,发现不了真问题、提出不了实对策,焉能体现求真务实之风、岂能助力地方发展之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容否认,有些热点话题就是民意民声,有些流量现象代表集体意见。但是,扎堆跟风捕捉“热点”,为了博眼球、“秀”出位,罔顾地方发展客观事实、区域基础群众真实想法,为了“流量”而调研、为了“吸粉”而调研,无疑难以真正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的作用。比如,有些地方一个热点事情反复调研,打着不同角度解读的旗号,实则换词汇、换说法,大同小异、“异曲同工”,让基层不堪其扰、加重无谓负担,既败坏党员干部队伍形象,也影响基层正常工作秩序。

“蹭热度”过度,容易“跑偏门”。可想而知,个别领导干部为了在“热点”时间上冒尖,挤破脑袋在调研报告“漂亮”上做文章,把调研当成了“纸上锻炼”“文字闯荡”,大搞“拿来主义”,从各种热点上搬运,绞尽脑汁写出一篇“大作”,“万能钥匙”问题框架、“四海皆准”原因分析、“似是而非”对策建议,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对地方群众来说“与我无关”、对事业发展而言“可有可无”。

大道之行,实干至简。调研念好“实”字经,才是真作风。调研并非一定要“高大上”,围绕地方一个实际问题、现实现象,深入下去、钻研进去,把握本质、透过现象、瞄准规律,多些“贴近式”解剖麻雀,把群众声音带上来、让具体问题冒出去、将可行方案得出来,哪怕是民生芝麻绿豆之事、鸡毛蒜皮小事,能够优化流程、缩减环节、提高效率,真正让群众得实惠、得好处,就是一个好的调研成果、就是一种好的调研作风。所以说,少些“蹭热度”、多些“深思考”,让调研走深走实、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