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陈伯强 微信公众号 伯强说话 boqiangshuohua

近日,一款覆盖3000多万学生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引发网友关注和讨论。这款App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公开评比。有的学校排名结果还与评先评优挂钩。不少家长、学生对此产生新的焦虑。(5月29日半月谈)

据了解,“班级优化大师”App自2016年上线以来,目前在全国覆盖学生超3000万、教师超380万,教师点评学生的留言约80亿条。在“班级优化大师”中,老师可通过电子触摸屏和软件,在上课时段对学生表现实时打分,加分项包括“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按时到校”“集队快静齐”“小组数学(语文)课堂第几名”等,减分项包括“没有完成老师交办任务”“没有登记作业”“周一不穿礼仪服”等。

看到上面的那组数据,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袭上心头。居然有那么多的师生整天生活在一款APP的监控底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不是监狱,“教育经”不能念成“紧箍咒”。 教育的一大重要职能是守护孩子的天性自由。

试想一下,学生长期处于监控之中,课堂上无时无刻不在被机器分析,这将带来极大的心理上的压抑感和不自由感。原本学习就是一个自主的过程,若是连这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记录和反馈,甚至考核,那肯定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的。心理学上说,人在别人监视下工作是不自在的,这个是肯定的呀,一个人他在别人监视下工作,他就觉得受到别人的控制,从而产生反抗抵触心理。同样的,在别人的监控下学习也是不自在不自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长期在监控环境下学习、成长,容易养成“表演性人格”。对于老师而言,在监控之下教学,难免会出现迎合的心态,无法完全放开自主发挥。老师们把课堂教学变成表演,学生们也在表演,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就会不断降低。一旦学生意识到自己处于监控状态之下,那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就必然是失真的,老师们无法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也不能准确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个不被信任、隐私得不到尊重、总是被当做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这样可贵的品质。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不出差错。课堂内、校园里,偶尔的打盹、出神、嬉戏、打闹都是很正常的表现。即使是机器,也有偶尔需要维修维护的时候。《童年》是怎么唱的:“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打盹、出神、吃零食、偷看漫画,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教育的本质是守护孩子的天性自由。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解放,不是给予而是唤醒孩子的天性。

控制教育不是教育,而是扼杀孩子思想!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的身上缠绕。

教育不是控制,控制的教育是可怕的教育,控制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