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太阳升……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爱人民……”

这首朗朗上口的《东方红》自出世以来,就一直为中华代代儿女所经久传唱。

只因为它将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迈向昌盛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直抒胸臆地歌颂了出来。

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一直被人们唱着的《东方红》中的主人公,却于北京骤然薨逝。

图|毛主席逝世后,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传出十万万国人同一悲,齐泣撒泪若雨倾盆,真是一个让人透不过气的时节。

按理来说,毛主席于83岁离开了人世,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长寿了。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古今少有,虽也有诸多遗憾,可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生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许多人都觉得精神支柱失去了,那可是独一无二的毛主席啊,是大伙心中神祇一般的存在!

只因为,中国近代确实是太多灾多难了,而毛主席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是在与这些灾难作抗争,为中国老百姓谋福祉。

图|1968年10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与华国锋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交谈(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十年如一日下来,有许多同志聚集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人民公仆所组成的圈子,让大伙能够安心与放心。

毛主席去世后,如何稳定人心,让上上下下的心都有一个归处,这无疑是重中之重。

这个重任便落在了以华国锋、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的头上,且看他们如何去处理毛主席的后事,来给中国人民心头上放个光灿灿的小太阳?

毛主席9月9日凌晨病逝之际,华国锋总理还在人民大会堂招待西萨摩亚的重要人物。

图|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毛泽东追悼大会上致悼词(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工作人员处,得知消息后,不等宴会结束便起身,向外宾道歉并告别后速速赶回中南海毛主席的居处。

及至走进毛主席卧室,发现心电显示仪上已然没有了波动,静静地流淌着一根横线,毛主席已经彻底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离开了大家。

华国峰对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安排了一番后,便紧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眼下有三个紧要问题急需解决:

第一,如何办毛主席的后事;第二,如何处理毛主席的遗体;第三,是否要邀请外国代表团前来吊唁。

在最新版的毛主席传记中,有过对他临终前心理活动的描写:

图|毛主席在沉思(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死亡,他的心态十分坦然,正如1975年国庆节那天上午,毛主席没有睡那雷打不动的午觉,也没有看书,就是静静躺在床头上,似乎在想着什么事儿。

突然他自言自语道:“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

从1927年开始直至新中国建立并稳定下来,二十多年中毛主席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正如他曾向越南领袖胡志明所说,他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儿,战场上炮弹都绕着他走。

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从他幼年离乡时的那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便能看出他的豁达。

图|毛主席视察黄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他晚年,曾向长期护理他的吴旭君如此说到:

“我死后把火化的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向那些被自己吃掉的鱼儿赔不是,而养肥的鱼还能继续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同时,还要他们不要难过悲伤,最好要开个庆祝会,要穿花花绿绿、红红火火,庆祝自己的死验证了辩证法的胜利。

1956年4月27,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针对传统的丧葬体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应该改革丧葬制度,学习西方的火葬

这样不仅能节省许多费用、耕地、修墓制棺的材料,还比较环保。

图|毛主席(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毛主席又是第一个在倡导书上签字的,如今他自然不会另为自己做什么打算,还叮嘱身边人要一切从简。

然而,他可是毛主席啊,带领大家打下新中国、走向新生活的开国领袖啊,他的身后事不仅仅关乎于自己,更关于十万万国人,以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是以,他的那些“理所应当”的想法,在死后大抵是不会成真了。

中央政治局会议从凌晨一直开到天亮,大伙争论得非常激烈,可最终还是形成了这样几条决议: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向外界公布毛主席薨逝的消息;组织各界人士来吊唁和瞻仰。

图|中央领导向毛主席遗体默哀(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之间,保护毛主席的遗体,无疑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而华国锋在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前,就已经让汪东兴(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去寻找有关专业权威人士了。

汪东兴通过卫生部,将这项事务很快安排了下去,卫生部将这项任务交付给了时任中国医科院形态学教研室副主任徐静同志。

徐静接命后很快便组织起自己那一伙人,被卫生部派车以最快速度送抵中南海。

汪东兴主任早就派人在中南海门口迎候,待人来后径直接往毛主席居所,而汪东兴一直就守候在那儿,眼见徐静等人来到后,微微打了个招呼,便开门见山的说到:

图|汪东兴同志(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已于今天凌晨逝世。为了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

徐静等人听完这个消息后,一时间都被惊住了,毛主席的死讯是当日下午四时才正式向外宣布的。

此时外界还不知,而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并没有直接告诉徐静具体任务是什么,直到这会他们才知晓,原来是毛主席薨逝了,而他们是要承接起保护伟人遗体的重任。

震惊、愕然、忐忑、悲伤……众多情绪在他们心中交织着,似乎不能置信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这样的永远离开了。

图|毛主席晚年(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事实就是如此,如今重任在前,只能强逼自己镇静下来,去履行好自己的使命,为他们敬爱的毛主席做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贡献。

汪东兴见徐静等人基本恢复了平静后,便询问他们还有什么要求,徐静稍微思索了一会,便给出了这样的三条请求:

首先,需要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周密、仔细的察看,并对一些数据进行测量;

然后,回去组织同行和有关专家共同研究出具体可行的方案;

最后,为这个方案准备需要的医疗器械与药品。

图|医学研究(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东兴首肯后,带着徐静等人进入到毛主席的卧室,光线有些昏暗,遗体被一袭白毛巾被盖着,所有人在走进都不免屏住了呼吸,害怕惊扰到毛主席的亡灵。

在稳定心绪后,徐静带人仔细查看毛主席遗体的情况,并作了一些简单测量后,便被送离中南海,回去研究具体方案并尽快做好准备。

当日上午,待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徐静再次带人来到中南海,被汪东兴主任一路带着去见了华国锋总理。

当时,政治局会议还没有完全结束,华国锋便让徐静等人来谈谈对于毛主席遗体的保护方案。

图|少数民族代表悼念毛主席(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静根据此前商讨出的方案,结合毛主席遗体的情况,作了一番十分详细的汇报,包括该方案的医学依据、成功案例、真正效果、如何实施等。

期间多有中央领导提出问题,而徐静与两位医学教授,则结合当前医学的实际状况,给出了十分详细的解答。

汇报完毕后,华国锋语重心长地对徐静等人说道:

“长期保护好毛主席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顿了一下,毅然拍板:“那就按照你们的方案办。”

图|人民沉痛悼念毛主席(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静等人随即离开会议室,在汪东兴的带领下去到毛主席的卧室,按照既定的方案,由徐静等专业人员一丝不苟、按部就班的进行遗体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也就此前形成的粗略决议,安排出了比较详细的章程:

下午四点正式对外公布毛主席薨逝的消息,而从三点开始就要在中央广播电台上,进行预告式的播报;

11日到17日,毛主席的遗体移入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的吊唁与瞻仰活动。

经过两日的大力筹备,毛主席的遗体于11日凌晨3点20分,被盛装在特制的玻璃棺内。

从中南海居所运出到人民大会堂中提前设置的吊唁会场,再经过一番仔细而周密的准备后,吊唁毛主席与瞻仰遗体的活动就开始了。

图|1976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国锋,王洪文,叶元帅等在北大厅向毛主席的遗体默哀(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代表、与毛主席有关的同志,轮流为他守灵。

一周的吊唁活动中,总计接待了30多万的吊唁来客,每个人眼眶都湿湿的,许多人差点哭晕在现场……

吊唁活动结束后,经由华国锋、汪东兴等人护佑,毛主席的遗体被运送到了“769保护室”(北京某医院的战备地下室)妥善保存。

同时,为了妥善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还专门成立了“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办公室主任,出于保密和联系的需要,对外称“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为“九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办”成立后,总揽一切与毛主席有关的身后事,包括遗体的长久保护、毛主席纪念堂的成立等重大事情,只需要向中央进行报备,同时令各方予以配合。

这之中,毛主席水晶棺的制造,以及纪念堂的建造,则是两件至关重要的事,前身交代下去自会有人去搞,毕竟再怎么难造,其体量却十分有限。

而后者就不同了,选址、设计、施工、装修等每一个重要环节,都需要做到完美,才能将大国威严与领袖精神发扬光大。

为此,九办专门成立了一个“毛主席纪念堂工作组”,由赵鹏飞同志(时任北京市建委主任)和孙友余同志(时任一机部副部长)负责领导,全权负责与纪念堂建设相关的所有事宜,中央与地方各部必须予以高度配合。

图|建设中的毛主席纪念堂(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公室成立的当日,在一通通电话的邀约下,北京、上海、江苏、陕西等八个省市十数个单位,纷纷派出了重磅人物赴京。

他们的身份有设计师、建筑师、工人代表等,参加到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和设计之中。

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能被选中的人都感到无比的荣幸,毕竟这是为毛主席修纪念堂,是要将毛主席的伟大荣光发扬光大。

每个人拿出了浑身解数,势要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通过两个多月实地走访、踏勘,工作组总计选定了香山、天安门广场、景山等十多个备选地址,并针对性地拿出了30多套设计方案。

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代表中央政府审查规划方案(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之间,谷牧副总理也多次前往参与,并将中央的一些意见传达,让大伙做到心中有数。

经过无数次的座谈会,大伙对每一个地址、每一套方案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最终相继将众多备选地址都排除了出去,只剩下了一个所在——天安门广场。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毛主席十分与人民群众亲近,修在山上显得有些离群索居、高高在上。

修到天安门广场这个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所在,很符合那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解放初期,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就提出,将来必须得有一个很大的聚会场所,将其打造成人民最喜爱的所在。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在天安门广场上(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将这个地点定在了天安门广场,也是后来开国大典的所在,年年国庆集会的所在,是一路见证新中国成长来的所在。

建国后,经过三次比较大的整修和扩建,天安门广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广场。

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西侧坐落着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侧矗立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可以说都与毛主席纪念堂相得益彰。

天安门广场这个地址是定下来了,和具体建在天安门广场的哪一块儿,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不影响此后的各种集会,与现有建筑不冲突,凸显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等。

图|毛主席纪念堂修建中(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大伙认真的论证后,最终定在了天安门广场南端,原中华门所在的位置,而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城楼的中间地带。

当时选址与设计是同步进行的,每一个地址都有与其相匹配的方案,因地制宜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工作组的同志,往往是白天实地踏勘,到了晚上加班进行设计,或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讨。

初时,由于备选地址中有香山、景山等相对远离市区的所在,大伙的思维多停留在因山建陵,这个延绵了几千年的窠臼中。

直到有人提出,毛主席带着大伙打破腐烂陈旧的,他的纪念堂不能带着腐朽陈旧的味道,要与新时代相接轨,显现出一种雍容大气、庄严肃穆的气质。

图|毛主席(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伙才慢慢跳出了惯性思维。

谷牧副总理也曾给出如此的指示:

“在考虑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和剥削阶级统治者的陵墓建筑划清界限。……而现在我们是要设计建筑一座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一生的纪念堂。它既要庄严肃穆,又要雄伟开阔。”

用比较接地气的话来说,就是要和人民处在一起,这便无形中将许多备选地址和众多设计方案给排除了,大伙的思路都慢慢地真正捋顺了。

1976年11月6日,在毛主席去世后快两月之际,有几套成熟的方案基本定型,化为了几栋各具特色的纪念堂建筑模型,摆在了中央领导人的面前,经由他们来作评判。

这次集中审查中,将与纪念堂相关的三个至要问题确定了下来:

图|毛主席纪念堂(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纪念堂就建在天安门广场的南端;

二是建成后的纪念堂,必须坚固适用、美观大方、庄严肃穆,同时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

三是一旦方案确定以来,立刻组织起施工,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有了这次中央领导们的品评,大伙都做到了心里有数,结束后根据有关意见再进行了修改,经过进一步的去芜存菁后,11月12日正式敲定了纪念堂的设计方案,并成功获得中央批准。

这个方案是这样的:整体呈正方形的两层主体,总高度为33.6米,八开肩,重檐屋顶,绕以汉白玉栏杆,廊柱为正方形抹微角。

至于具体修建,这在设计方案还没真正定型之际,便已经开始准备了。

图|首都工农兵和其他各界代表为毛主席纪念堂基石培土(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8日,中央下达了正式修建的文件,十日后谷牧副总理特地给“九办”指出:

“建设纪念堂的施工力量,以北京市为主,大包干,可以搞一个指挥部,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而北京对此十分重视,在原有工作组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成立了“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并组织与建设纪念堂相关的种种人员快速到位,把需要的一应设备与材料也布置好。

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的奠基仪式于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一片庄严肃穆中,华国锋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追缅了毛主席的光辉历程,说明建造纪念堂的实际意义。

随之,由华国锋先行,叶剑英元帅、李先念同志、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一一走到纪念堂的基石上铲土,以示这项伟大的工程,就此破土动工。

图|华国锋同志在毛主席纪念堂花岗岩基石边(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纪念堂开工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各界、从专业人员到义务帮工,所有人都怀着同一种心情:

那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尊重、敬仰与哀悼,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支援建设。

据说,当时全国各地都有人民群众义务加入到建造纪念堂的行列中,年纪最长者达到了86岁,而年纪最小的仅有七岁,古往今来能如此被人拥护者,除过毛主席之外也没有几人了。

纪念堂的处处都透露着中国人民的心血结晶,就拿北大厅中的那座毛主席雕像来说,就是各省份的杰出雕塑家的共同杰作。

初时,他们拿出了众多的设计稿,基本可以分为站姿和坐姿两种。

图|雕塑家细心塑制毛主席坐像,为雕刻毛主席汉白玉坐像做准备(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因为纪念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以及不能以一种仰视的姿态来面对国人,那些站姿的全部在第一轮审稿时被否了。

在众多坐姿设计稿中,有双腿平放的,有坐在海边的,有坐在沙发上的,有坐在藤椅上的……各自都有着闪光点。

经过领导和专业评审的几轮评审后,最终选择了一个毛主席翘腿坐在沙发上的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毛主席姿态随意地坐在沙发中,似与同志们商量事情,似与老友会晤,似与人民群众闲聊,就是他往常的那个样子,很让大家觉得亲切。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举办了纪念堂落成典礼。

图|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大会(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片庄严肃穆中,出席中共十一大的代表们,作为首批访客进入瞻仰,每个人都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缓缓地迈步与瞻仰。

从此不断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这儿瞻仰、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

似乎只要距离伟人近一点,就可以从他那借来力量。

不觉间,毛主席已经故去了47年,中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毅力在世界强国之林,且越来越扮演着更多的重要角色,没人再敢轻视中国。

犹记得毛主席大手一挥:“敢教日月换新天!”

图|毛主席(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不畏艰难带领国人,推翻了腐朽没落,迎来了崭新的天地!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且让我们继续把那首《东方红》传唱下去,把毛主席的英明睿智的光辉永久传扬下去,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儿女奋力向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