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建国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主席好像都是毛主席,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建国后毛主席只当了一任的国家主席,宋庆龄当了一任的国家名誉主席,而刘少奇同志却连连任了两届的国家主席。

而那一段时间正是中国继续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刘少奇在其间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

图|刘少奇同志在外交会上讲话(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第一代领导班子中的核心成员,刘少奇很早就加入了革命队伍,1921年党刚成立不久便加入其中。

凭借其出色的组织与政治才能,在党最艰难的那段时间中矢志不移、竭忠尽智地操劳与奔波,秘密战线上游走,长征中当仁不让,慧眼壮魄与“左”派抗争,坚决维护毛主席的主张……

抗日战争中,刘少奇同志深入敌后开展革命工作,先后在华北与华中呕心沥血,先后担任过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府。

皖南事变后新日军遭遇重创,正是陈毅与刘少奇,凭借出色的军事与政治才能,很快便稳定了局面,并让新四军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了我党在南方八省的劲旅。

图|刘少奇同志、陈毅将军同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待华中局势稳定后,刘少奇回到了延安,被任命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革军委副主席,已然是党与军队中数得着的最高层了。

后来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时,刘少奇更是被委任为中共中央代主席,足见他在党组织中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威望之重。

解放战争中,仍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与毛主席、朱德等人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与解放区的土改工作,成为了开国元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员。

与朱德、刘伯承等后来的赫赫将领不同,刘少奇几乎直接进行纯军化的行动,而他在革命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值得一提的。

图|刘少奇同志正在讲话(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以后自然更不用说, 被推选为副主席的刘少奇同志,在国家初创之际,在制定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并且为全国土改的推进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是毛主席与周总理极其信任与仰赖的战友,是中共中央的一位柱石级人物。

正是在这样的众望所归中,刘少奇同志才能继毛主席之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在任期间制定了许多于国于民大有益的政策,在外交方面也有诸多建树。

毛主席曾对刘少奇同志做出这样评价:

图|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奇在领导群众斗争和处理党内关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他系统地指出党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在1963年起草的二度评判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文章中,原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毛主席却在自己之侧加上了“刘少奇同志”五个字。

这也就成了以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这足以说明刘少奇的伟大与不凡。

这样一个伟大的开国元勋,又曾是共和国的两任主席,晚年虽遭遇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可历史绝对是公正的。

图|刘少奇同志(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恢复了其所有的名誉。

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全部去除,并为他的光辉一生作了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紧密相连”。

对于这样一心为国为民的先辈,共和国的后辈自当永远铭记,继已经出版发行了多次的《刘少奇选集》之后。

1998年中央又准备拍摄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来纪念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

在取材拍摄阶段,有其中一些片段需要到俄罗斯。

这是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与苏联(俄罗斯的前身)关系极好,而刘少奇同志多次前往苏联去交涉事情。

图|夫人王光美手捧刘少奇同志的骨灰(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同志的遗孀王光美,被节目组特邀为顾问,在听闻有关于赴俄罗斯取材的消息后,突然间想起了什么,思虑良久后做出了这样一个重大决定:

委托节目组第二编研部主任黄峥,把500美金带往俄罗斯,交给刘少奇同志的俄孙子——阿廖沙,希望他能够回家来看看,亲人们都很想要见见他。

以刘少奇那等显赫的身份,为何会有一个俄罗斯孙子?刘家血脉,为何会一直流落异国,这其中有怎样的缘由?本文将为大家揭晓。

阿廖沙,听到这个异域名字,许多人会感觉很熟悉,其实这是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中主人公的名字。

图|刘少奇与儿童时期的阿廖沙(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正题,阿廖沙出生于1955年,父亲是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母亲叫作玛拉·费多托娃,是刘允斌留学苏联时的大学同学。

要说阿廖沙的事情,那就必须得从他父亲刘允斌以及爷爷刘少奇说起。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刘少奇不仅仅关乎个人、家庭,更多的是党、国家与人民。

刘少奇出生于1898年11月24日,湖南省宁乡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图|何葆贞(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与革命女青年何葆贞结为了革命伴侣,婚后先后生有二子一女:刘允斌、刘允若、刘爱琴。

在我们今天看来,作为革命者那是伟大的、光荣的,可在当时那个年代,革命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造反者”,是与执政方对着干的存在,被视作眼中钉肉中刺,而作为他们的子女,注定是饱受磨难。

刘允斌三兄妹,幼年经历了颠沛流离与重重磨难,才得以与父亲团聚。

其中,出生于1924年的刘允斌,与父亲团聚是在1938年。

14岁的他到延安没有多久,又被送往了苏联生活和学习,与毛岸英、朱敏等红二代一样和家人聚少离多。

图|莫斯科的一所学校(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于1927年的刘爱琴,很小就被交到汉口一工人家庭抚养,后被当作了童养媳,与哥哥刘允斌在同时期被送至延安,以及远送苏联。

出生于1930年的刘允若,回到父亲身边的时候,已经是1946年了。

至于他们的母亲何葆贞,则在1934年秋天,不幸在南京雨花台牺牲,时年仅32岁。

幸而,失去了生身母亲,后来却遇到了“光美妈妈”。

图|刘少奇同志与家人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刘少奇与王光美在西柏坡结婚,王光美对于刘少奇的孩子,都视若己出、倾心相待,让刘家这个大家庭更加兴旺,同时也让刘少奇同志能够全心全意放在工作上。

刘允斌与刘爱琴1938年来到延安,可因为当时延安的条件十分有限,且并不十分安稳。

两人与毛岸英、朱敏等中央领导人的子女一般,他们两个也在1939年初,被送到万里之外的莫斯科,开始全新的生活。

这些孩子几乎都没有成年,去到那语言不通、没有亲人的异国他乡,独立生活都很不容易,更何况还有那繁重的学业。

图|莫斯科的一所学校(资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他们却没有一人退缩,都像父辈那般顽强与努力,以最昂扬的姿态成长着。

哪怕是后来苏德战争爆发,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过、放弃过,年纪大地加入苏联红军,年纪小的在艰难困苦中继续学习。

刘允斌早年一直生活在农村,直到1938年去到延安,才勉强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育,去到苏联后想要跟得上学习进度,只有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仅仅用了五年,便将本该10年的课程给学完了。

图|刘少奇同志在苏联与刘允斌、刘爱琴以及朱德将军的女儿朱敏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刘允斌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本想着学成后加入祖国的工业建设行列。

没想到二战末尾美国在广岛与长崎所投掷的原子弹,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而刘允斌也被深深震撼,想着有朝一日若是中国有此利器,他国安敢轻欺。

苏联紧随其后,也掌握了核技术,但自然是苏联压箱底不愿为外国“窃取”。

刘允斌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考入到了莫斯科大学,在核放射化学专业学习。

1949年,刘少奇受中共中央与毛主席的委托前往苏联,刘允斌得与父亲团聚,本想完成大学学业后就回国的他,却被父亲劝说继续深造下去,将来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的贡献。

于是乎,1950年大学毕业后,刘允斌又考取了莫斯科大学的化学系研究生,继续攻读核放化专业。

正是在这一年,刘允斌与相恋了许久的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当时中苏处于蜜月期,他们的结合可以算作中苏友谊的延伸。

玛拉·费多托娃走进刘允斌的生命中,给他所带来的抚慰是难以想象的,幼年离开父母,经历了诸多漂泊,尽管心底足够坚强,可这何尝不是没人心疼,软弱又能给谁看呢?

图|刘允斌与费拉托娃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异国他乡娶得如此娇妻,很快又有了一双儿女,刘允斌生平第一次有了家的概念。

这一年是1955年,距离他来到俄罗斯已然16个年头,已然超过了他来到人世上一半的时间。

再忽略掉幼时不记事的那段,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异乡从某种意义上都变成了新的家乡。

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他,如果安心留在苏联,那前途绝对是一片光明。

可若是回到国内,或许也不会被埋没。

然而,刘允斌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是中国人,父母为了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作为他们的儿子,是一定要回到那片故土的,而今只待祖国的一声召唤。

图|刘少奇同志(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中央已经启动了相应的核研究,一大批留洋人才相继归来,刘少奇写信给长子:“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

这不仅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希冀,更是一个国家副主任对于学有所成的人才的期盼。

刘允斌这时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是选择“家”还是“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妻子玛拉·费多托娃,同样是核防化方面的重要研究人员。

苏联正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是不会轻易放走她的,另外她的父母都还在苏联,这注定了玛拉·费多托娃无法移居去中国,而两人孩子尚年幼,离开母亲的话比较不妥。

图|张闻天(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特殊情况,时任驻苏大使张闻天很是理解,就提了这样一个折中之策——留在驻苏代表团工作。

张闻天这样的提议,既能让刘允斌为国家做事,又能兼顾到家庭,算是很好的一个办法了,可刘允斌却没有任何犹豫的,就给毅然决然拒绝了。

图|刘允斌与家人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生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却从来不作此想。

他们只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让那些记忆中的苦难,就只是成为他们的记忆,而不是后来者的生活。

为此,哪怕轻易就能留在他国,获取到令人艳羡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他们也是没有任何犹疑的,在祖国与人民的召唤声中,坚决踏上了回国的征途。

1957年,刘允斌在离开祖国18年后,乘坐飞机回归。

那一刻,这个时年33岁的青年,眼神清澈、脚步坚毅,觉得人生大有可为,对于未来充满着希冀。

刘允斌坚信妻子会理解自己的。

图|刘少奇同志与儿子儿媳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最初确实也是如此的,在苦劝丈夫未果后,玛拉·费多托娃独自照料着两个孩子,还在1958年带着他们来到中国,居住了十多日。

祖孙三代得以同聚一堂,也想着留在中国定居下来。

然而,中苏关系突然出现了重大变化,而玛拉·费多托娃家已然被苏联特工给监视了起来,只因为他们与中国领导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经过一段艰难的思想历程后,玛拉·费多托娃做出了抉择:与刘允斌离婚,独自在苏联抚养两个孩子。

图|刘少奇同志与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幸福美满的婚姻,就以这样的形式破裂。

时代所赋予的大背景,作为个人根本无从反抗,哪怕刘允斌是国家领导人的孩子,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的,甚至于需要承受更多。

当时,两人只能希望,中苏关系能够早日恢复,到时候能破镜重圆那是最好,就算不能,两个孩子也能够落叶归根,与他们的父亲重新团聚。

然而,世事总是那么无奈,中苏关系迟迟难以复苏不说,中国还进入了一场十年劫难,刘少奇被吞没在其中。

他的家人多受牵累,其中刘允斌更是为此付出了性命,离世那年仅43岁。

图|刘少奇与刘允斌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允斌回国初期在401所工作,初时表现得还算正常,及至中苏关系破裂、与妻子离婚后,整个人彻底变了。

整日玩了命地投入到工作中,就拿吃饭这事来说吧,每次去食堂就买足一整天的食物,只为了能够一整天呆在研究室中。

在这样忘我的研究中,想要不出成绩都难,在热核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被国家授予副研究员的技术职称,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核材料领域大腕之一。

众人只赞:“主席之子如此艰苦奋斗,难得,难得!”

图|二0二厂的工人(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刘允斌最是怕人戴上主席之子的帽子。

1961年,202厂第二研究室成立,原401所并入后,刘允斌成为该室主任,负责热核材料的相关研究。

在202厂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刘允斌依旧忘我的工作,丝毫不顾个人形象,头发乱糟糟的、衣服皱巴巴的,整个人还成了个大烟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刘允斌整个人简直全身血液都沸腾了,纵情欢呼到:“爆炸了,中国人研制的原子弹终于成功了!”

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啊,怎么能不为此动容呢?

这不仅是国家与人民的热切盼望,更是他与许多同志,一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血汗,还有那很少不为人知的种种“牺牲”。

1967年11月21日,刘允斌43周岁生辰之际,久久看不到一丝光亮的他,选择了一个人默默了结......

图|刘允斌(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十年混乱结束,1978年刘允斌的冤屈得到了平反。

他生前所在的202厂为其举办了一场迟到的追悼大会,想必到了这一刻,刘允斌在地下的英灵才得以真正释然。

而刘少奇同志生前的地位太过高赫、职务太过重要,在十年混乱中所遭受的也更加深重,一直到1980年才得以沉冤昭雪。

刘家人这才得以真正生活在祖国的阳光之下。

在这些年中,玛拉·费多托娃在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长久遭到克格勃特工的监视。

为了让两个孩子不受波及,她专门搬离了莫斯科城内,去到了父母所在的地方生活,并让两个孩子跟随自己姓,不提与他们父亲有关的一切,甚至于不提“中国”这个字眼。

图|刘少奇同志与孙子、孙女(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上学时的家庭档案中从来都没有父亲的名字。

玛拉·费多托娃把两个孩子教养得很好,尤其是阿廖沙,长大后考进了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时进入了苏联航天局工作,一点也不比父母差。

然而,阿廖沙与姐姐索妮娅成长的这些年中,中苏的关系一直很差。

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所好转,从1987年开始,王光美开始打听玛拉·费多托娃与两个孩子的情况。

刘爱琴与哥哥刘允斌当年一同来到苏联,哥哥的一切他都知之甚深,在费了不少心力后,终于和玛拉·费多托娃一家联系上。

图|刘爱琴(左)与王光美合影(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得知曾经的爱人已经离世后,玛拉·费多托娃久久无言,应王光美的邀请,她后来曾独自来到中国,来祭奠那段埋在骨子里的爱情。

而此时的中国因为改革开放,可谓处处生机蓬勃,玛拉·费多托娃每到一处,都通过电话将这一切分享给阿廖沙。

阿廖沙对于父亲与爷爷的记忆很少很淡,可那种血脉里的东西是无法磨灭的。

阿廖沙一直想要回家看看,到爷爷与父亲的墓上拜一拜,尤其是母亲去中国的所见所闻,更让他坚定了这一信念。

图|阿廖沙参观刘少奇纪念馆(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收到奶奶王光美的召唤,他心早已去到了中国,可身体却被限制住了。

只因为,他所在的苏联航天局,是保密级别极高的单位,想要出国探亲,必须是得等到退休三年后。

另外,母亲的身体也不大好,需要他去照料。

然而,阿廖沙并没有就此熄灭这个想法,经过多次的申请后,终于得以提前退役,可母亲在这期间不幸去世。

待通过苏联特殊部门的审核后,他终于得以拿着护照前往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亮明自己的身份——刘少奇的孙子、刘允斌的儿子,经过核实后被批准进入中国。

图|阿廖沙(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4月,阿廖沙带着妻子踏上了那片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在那儿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那是一种来自于血脉同宗的归属感,来自于家庭的爱,来自于父亲和爷爷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付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