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第1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伍素文丨深圳报道

"2016、2017年的时候,你在深圳的星巴克喝咖啡,旁边至少有两三个人在介绍他的商业计划书。现在很少见了,大家不爱投互联网这种商业模式类的项目,还不如投硬科技,而搞科技的那些人不会经常跑出来。"深圳前海海创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深圳创新创业投资联合体产业金融服务部部长许遵彬向记者描述了这个现象。

现阶段的投资就是硬科技,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当前,从地方政府到创投机构,各地对硬科技项目的投入热情高涨,在深圳,连村集体也开始入局,合作设立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基金

创业投资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本引擎。作为中国三大创投重镇之一,截至2022年年底,深圳的创投类基金规模同比增长33%,全年创投市场新募集资金近11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300个,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对深圳来说,搞钱与搞科技,都是认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伍素文I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地铁上与"20+8"相关的广告

流水的风口,铁打的硬科技

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如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40多年来,深圳的产业规划经过多轮调整,经济增长动力也在快速切换。

2022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四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活跃,今年一季度,深圳工业投资增长33.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3.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39.3%。

去年6月,深圳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即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个产业集群,以及发展合成生物、区块链、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八大未来产业。在2023年深圳市重大项目名录中,现代产业类项目有247个,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半导体、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在内的硬科技项目占比接近一半。

如果沿时间线和细分赛道来看,2020年初生物医药受到火热追捧,2021年轮到了新能源,如今则是人工智能受青睐。"风口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这些都是硬科技。"许遵彬说。

他表示,现在大家宁可把资金投给硬科技的项目和企业,让他们去做研发、补充研发部门、做市场化拓展,也不太想把资金投给需要烧钱抢市场、打知名度的商业模式类项目。互联网之类的项目,在深圳投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

各类创投机构为投资活动提供了金融支持。深创投成立24年,可以说是国资创投机构中做得最早的代表之一。

近年来,深创投不断加大在深硬科技的投资力度。2022年投资深圳"20+8"产业43个项目,实际出资金额合计25亿元,投资领域涵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精密仪器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合成生物学等。

深创投受托管理政府引导基金6只,合计规模达1567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深圳市引导基金。到2022年底,市引导基金已投子基金群数量为146只,规模约4700亿元。截至目前,市引导基金已累计直投项目近3100个,投资总额近2300亿元,其中85%以上项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且超80%项目属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与时尚、高端制造装备、绿色低碳、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海洋产业等"20+8"产业集群领域。

对于投资逻辑,深创投坚持的是确定性投资。据介绍,在赛道选择上,深创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是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产业要具有明确的政策预期,与国家战略相悖的赛道坚决不投。(2)技术是否具有较高的门槛,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甚至超越。(3)市场是否具有较快的行业增速以及较大的市场空间。

"‘卡脖子’领域是我们的重点投资方向,深创投在每个硬科技领域都有相应背景的研究员和博士后,他们持续加强产业布局研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清单,并转化为重点投资清单。投资经理及专职委员会从多个维度判断项目价值,包括科创属性、成长性、技术门槛、团队、市场空间、产品竞争力、估值水平等。"深创投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创投机构的"保姆"角色越来越深

"深圳到处都是金融中心。"本地人的这个观感并非夸张。这得益于深圳在打造风险投资体系上走得很早,打下了基础。

从第一家本地担保公司到第一家深圳风险投资公司、国有咨询顾问公司等,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下半场搭建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投资体系。1999年10月,在深圳召开的首届高交会宣布2000年开设创业板,国内风险投资迎来了火热发展。2000年前后,深创投、达晨财智、同创伟业等一批本土创投机构相继成立。

2003年,深圳出台了国内首个创投地方法规,并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和银保基金集群,为创投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说,很多创投企业经常会把投资系列的企业请来一起开会,交流创新经验,相当于一个创新俱乐部。

譬如,英诺天使基金每月都会搞一次对接会,除了联系LP,也联系很多央企,比如中石化、中石油、国电投以及新能源汽车厂商,设定一个主题让他们跟创业公司对接,把大企业的创新和小企业的创业结合起来。"先进制造业太需要这些了,如果做制造业的企业把场景开放出来给创业公司,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该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在5月中旬举行的ISG国际创投节上讲道。

再比如,深创投坚持"三分投资、七分服务"理念,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监督规范、培训辅导等多种方式助推投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包括在产业对接方面,对内促进已投企业内部达成合作,如帮助数码大方对接皓泽电子、瑞波光电对接杰普特光电等。对外组织达观、数码大方、鸿之微、驭势科技等38家已投企业参加飞书、网易等龙头企业走访活动等。

作为创投行业龙头,深创投也会通过管理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起到扶持机构、提升本地创投竞争力的作用。一方面注重与本地头部创投机构密切合作,持续助力深圳市产业和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注重扶持本地中小创投机构,在合作的近60家本地机构中,有30多家机构是专业型的新生代中小创投机构,如分享投资(专注生物医药领域)、鸿泰(专注集成电路EDA领域)等,通过自身头部创投机构影响力和成熟投资管理经验带动本地中小创投机构逐步发展壮大且更具市场竞争力。

许遵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今创投机构的"保姆"角色越来越深了。以前就是募投管退,现在很多机构一方面投、一方面要帮被投企业找各种资源,比如下一个投资人、产业合作方,甚至要帮忙卖产品,"因为现在整个环境比较难,项目一不小心可能就废了"。机构间的联动也多了很多。因为下一轮的投资人要提前找好,而联动多对项目来说也是很好的帮助。一些新兴的投资机构也开始做得不错,更偏向于投中小企业或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的深圳金融文化中心项目

各区也卷起来了

深圳是公认的中国最像硅谷的城市。尽管在原始创新能力、支撑原始创新的风险投资能力等方面仍有距离,但其活跃的创投风投资本、高度市场化的运作、开放包容的地方风气,这些都为投资人所津津乐道。

"大概六七年以前,我们这样的企业几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最近几年由于拿政府引导基金才开始打交道。深圳的政府部门是你‘看不到’的存在。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深圳原副市长艾学峰的话说‘平时不用找我们,有空可以尝试找一下我们’。深圳是这样的城市,这些特点其他地方不容易复制。"基石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在ISG国际创投节上说。

许遵彬也认为,深圳的创投环境能发展起来取决于本地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度,很多东西愿意去尝试,也愿意给很多第三方单位机会来组织承办对接活动。对于创业者来说,展示的机会也很多。

他提到,前海海创承办了一次面对中小企业的关于人才、融资的培训活动,政府会补贴80%的费用鼓励企业参加学习。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的观察员会在现场观察活动组织情况、审核组织单位的资质,在现场听到企业提出的问题,也会及时解答或者后续对接。这种服务意识让他印象深刻。

近年来,深圳政府在引导创投发展上频频发力,持续推动科创项目和资本交流互动对接。

去年年底,深圳推出"20+8"产业集群基金总体规划:按照"一个产业集群至少有一只基金配套支持"的理念,由深圳市引导基金公司负责运营,将由市、区引导基金联合出资,分类分批逐步设立,联手社会资本打造一个近千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集群。

从去年11月起,每月8日被设置为"深圳创投日",吸引代表科技前沿的路演项目、国内外优质资本聚集对接。活动目前已举办7期,深圳7个区累计实现规模超816亿元的重大基金签约落地、有估值近千亿元的优质创新项目进行路演展示。

深圳每个区的定位不同,产业发展特色也不同,福田是传统的金融强区,南山是高科技企业的沃土,龙华区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时尚创意等为主导产业,坪山区主打"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宝安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

在发展创投风投上,各区也卷了起来,纷纷加快落实深圳市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的战略部署。

比如,福田继去年6月宣布打造大湾区首个国际风投创投集聚街区后,今年1月上线全国首个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创新发展服务平台——香蜜湖上市公司CVC创新中心,并发挥4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力量服务"20+8"战略。此外,还与优秀创投公司合作,建立优质科技企业的引入和孵化培育体系。

去年4月,南山区在深圳市级层面发布《关于促进深圳风投创投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后,从区层面跟进扶持政策,在去年12月发布《南山区促进风投创投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措施》,对落户机构最高奖1亿元,在项目投资、经营贡献等方面也给出真金白银的奖励。

宝安计划在5年内投入财政资金180亿元,联合优秀的创投机构以及产业链的关键龙头企业,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打造产融合作发展基金,形成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基金群。

张维分析称,深圳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当产业链上游围绕核心企业、顶尖的硬科技企业形成产业的集聚和协同,产业链下游形成技术与人才外溢,后者遇到密集资金和资本就容易创业。科技企业、资本、人才包括企业家型人才,互相推动,彼此成就,这是中国其他城市想模仿深圳模仿不了的。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深交所面对未上市企业股权市场打造的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上以企业身份注册,但没有完成验证步骤。第二天便收到工作人员致电跟进:"您注册后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或者加您的微信沟通也可以,我们随时可以给您提供服务。"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