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地标性项目水乡客厅“最核心”建筑——方厅水院正式开工,这个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地跨沪苏浙的“四合院”,是在示范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立项的“1号”跨域项目,紧随其后的项目审批涉及三地多个领域,多个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厅水院鸟瞰效果图

“以施工许可证为例,对建设单位来说,就要准备三套材料,送三个窗口,项目前期工作周期将会拉长,影响整体进度,这也是跨省域项目的共性问题,探索便民高效的项目一体化审批新模式势在必行。”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主管唐咏去年开的协调会就不下百场,他说:“这是被‘逼’出来的,却也是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验田的使命。”

元荡探路积累经验

方厅水院顺利开工,生态和规划建设部部长刘锋松了口气,他说:“最早的探索和实践应该是在元荡。作为连接沪苏交界的跨域湖荡,青浦东航路对接吴江康力大道项目(元荡路),是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内最早启动的跨域互联互通项目,当时采用了联合审批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荡路

按照项目审批的常规流程,跨域项目需由有审批权限且行政级别对等的单位审批,如不符合相关条件,就需要报共同的上级单位。“以元荡路为例,项目审批权限分别在青浦和吴江,但两者行政级别不对等,同级别的苏州相关单位又无审批权限,就要继续报上一级单位。”对于跨域项目的审批,只有实际操作了,才能摸清“门道”,也才懂其中难处。刘锋说,在示范区,跨域项目会越来越多,如何走出高效的一体化审批之路,是关键所在。

“当时在项目审批上,我们探索的是联合审批模式,通过协调有权审批部门,不论级别,不讲对等,由两地项目相关审批单位联合审批,就是‘一个文件两个章’,在相关单位支持下,这种创新模式在当时以最快速度推动项目的建设实施,也为后续探索积累经验。”

三个骑缝章开启尝试

从元荡路到方厅水院,同样是跨域项目,为何不沿用之前的模式?“严格莱说,地跨沪苏浙的方厅水院,是第一个在示范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立项的跨域项目。但项目审批从两地变成三地,并不是简单地多盖一个章,只多50%工作量,其中的复杂程度、协调难度是数量级上升。”参与并跟进方厅水院项目执行的生态和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刘群星说,以快速、高效、便民为目标,方厅水院在跨域项目一体化审批上开始新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厅水院河上透视效果图

突破,从方厅水院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批就开始了。客观上,工程设计方案没法按两省一市行政区划精准“切割”,然后分别送审,即便能做到,建设单位为同一个审批事项,至少要在青吴嘉三地交三个文件,盖三个章,沟通与协调成本可想而知。

刘群星拿出一份合作协议,封面上也没有任何说明,只有简单的“合作协议书”五个字。就是这份由执委会牵头,落款为上海市青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苏州市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合作协议,以及协议上加盖的三个骑缝章,开启了示范区项目一体化审批的尝试,为实现“一个文件一个章”便民高效的跨域项目审批,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域项目审批“新通路”

根据《合作协议》的内容,协议三方同意,以方厅水院项目为试点,探索示范区跨域项目管理新模式,具体由青浦区规资局牵头,会同吴江区资规局和嘉善县资规局对方厅水院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一体化审查。

这种模式不同于元荡路的联合审批,刘群星称为“委托模式”。“三地规资部门共同研究确定技术标准,共同开展技术审查,形成统一的意见后,由三地协商,明确由一方代表三方出具一份审批文件。这种模式下,一个审批事项,建设单位只需交一份材料、跑一个部门、盖一个章,就能完成审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一体化审批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充分剖析三地现有审批流程的基础上,不但要标准统一,还要兼顾各方核心诉求,同时衔接好前后流程。刘群星说:“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有大量具体问题需要研究对接,过程中三地相关部门主动跨前服务,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开展了大量协调工作。一体化审批的背后,离不开执委会工作人员一次次沟通协调,更离不开三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付出。”

建筑方案审批、施工图审查、航道影响评价、施工许可证……环环相扣,在跨域项目审批一体化新模式应用下,方厅水院的各项审批“一路狂奔”,为项目的开工“保驾护航”。“碰到难题,借助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平台,会同两省一市三级八方相关部门,逐级协调。后续的联合监管、验收,我们还在持续探索。”回望走过的路,唐咏的话里多了几分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厅水院项目施工许可证

一体化审批模式创新是方厅水院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之一。“方厅水院项目建设中首创的立项、审查、招标、审批、监管‘五位一体’的全流程模式及两省一市共投共建共管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省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