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是编剧陈佳亨从业以来最忙的一年,《弃信者》、《如果放映厅》、《像极了青春》、《地球上的另一个我》,这一年多部陈佳亨编剧作品陆续开机,而这位新生代编剧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陈佳亨的台词技巧精准娴熟,在创作上,她十分注重故事逻辑与戏剧冲突。创作的动力源于内心主动的表达欲望,她把想分享给观众的故事都写在笔下,从小切入点打磨故事细节,塑造出了一系列生动的小人物。随着观众观影环境的变化,编剧能更快的从作品中获得观众的反馈,看到大家对角色的喜恶,她也常常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带入观众的角色,对自己的作品时常持批判态度,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编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话】

记者:怎么想的要进入这行?

陈佳亨:觉得有意思呀。上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其他专业都没意思,就这个感觉有意思。刚入行的时候发现,真正做创作和学校里学的还不太一样,不能凭空想,得落地,得有生活的体会,虽然我年纪不大,但我同理心很强。感受力可能是我写故事的优势吧。

记者:您说过通过写故事去认识世界,此话怎讲?

陈佳亨:写故事之前,我得选定题材,我不是一个资历特别厚或者生活经验特别丰富的人,这是我的弱项,所以为了写故事,我需要去调研去观察去体会这个世界。就比如说《地球上的另一个我》,这部纪录片讲的是“二次元”题材的故事,从小我就不是个动漫迷,我必须得了解这个人群,他们的爱好,喜好,特点,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他们快乐的地方在哪里,是否有什么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因为要取舍素材,要描绘故事,我认识了更大的世界。

记者:听说您也参与到每部作品的拍摄中来了,编剧和执行对您来说有什么不同的魅力吗?

陈佳亨: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两者的链接呢,戏的核心是剧本,导演的表达也是根据剧本来的,感受到这个过程会加深我自己对写故事这件事的肯定,就是,作品出来了之后,你发现你写的东西活了,你的故事、你的人物立住了。很多编剧会遇到出来的影像与剧本有巨大落差的情况,这种说实话我能体会,确实很无力,但我很庆幸遇到很尊重编剧的导演。刘佳导演在创作上很让我放心,我们互相之间是信任的,大家默认我们的作品肯定不是一个坏东西,那就一起努力做好它。

记者:所以您认为,写作需要技巧吗?

陈佳亨:写作技巧终归还是有的,但立意更重要,所有的技巧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故事的核心想表达什么,更多的我们希望观众能领悟到,可能跟我最初想表达的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导致的对故事的看法理解不同,但方向不会变,做到这个你说我写的过程会觉得这里该加技巧了,下一场该上技巧了,这个不会。围绕着故事,技巧可能就进去了,更多是写作经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