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基地300余亩,辣椒品种省外引进,种植技术过硬。每天都有近50名当地群众在基地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获得工资收益。”黔西市协和镇仡仲村辣椒基地负责人李安春这样说道。

入夏时节,村民们正在黔西市协和镇仡仲村辣椒基地抢种辣椒,负责人李安春一刻也没离开基地。在他估算下,这年的辣椒一定会得到一个好的收成,有订单,有市场,有前景,有劳动力,有就业人数,有地方基层组织扶持,创业热情高涨。

“就业是基本民生保障,也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协和镇仡仲村支部书记钱菊说道。

image.p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mage.png

仡仲村是一个民族村寨,2013年就获得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的称号;2016年又获得“贵州省少数民族村寨”的牌子。这里气候温和,土地平整,农田肥沃,各族群众勤劳上进,创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这个村养牛户就有60余户,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刘国芳、张珍祥、许世兵等就有10余户。

村支部书记钱菊告诉记者,村里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链接了很多村民走向了自主创业、稳定就业的路子。 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等各类人群通过政府各种渠道引导,大力扶持在家创业和就业。

image.p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mage.png

近年来,黔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上奋力谱写各族群众物质生活富足、精神家园丰盈、发展成果共享新篇章。

通过“扶创业+稳就业”模式,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创业热情,也给很多群众带来了抓稳收入的机会。让各族群众对生活信心满满,幸福感满满。

在黔西市经济开发区,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现场,工人们热火朝天,认真细致抓生产。作为黔西市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的企业,公司通过“广东总部+贵州资源”的合作模式,企业做到了借道超车,成为当地稳定劳动力就业的先进典型之一。

“车间就在家门口,上班就在车间头。省去了很多劳动力一直往外走的时间成本,也让很多本地群众获得了很好的就业机会。”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事的张健这样说道。

黔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过程中,从市委、政府的高度,充分做好红色资源、文旅产业、品牌产业、历史路径的梳理和扶持。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就业人数达到1200余人,产业产值获得规模化发展,为地方创造很好的收益,形成了纵向一体化产业链,达到日产量10000-15000件的生产能力。

黔西市通过各种渠道,多样化培训,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坚持大力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地方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地方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各族群众的创业热情与激情,就业的积极性得到更好的提高。

image.p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mage.png

通过劳务稳就业。

黔西市是扶贫搬迁的主战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明显,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深入分析易搬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现状,组织开展大型招聘会,为易搬劳动力与用工企业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搭建互嵌式融入平台,向域外企业充分展示易搬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向用工企业输送劳动力7909人次,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至少一人就业目标。

通过产业促就业。

产业兴,则地方群众面貌兴,黔西市通过引进企业和民间资本,着力发展手工加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就业岗位1000余个,解决易搬劳动力就业398余人。紧盯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动态设置公益性岗位166余个,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相关要素,人均实现年收入2.2万元。

通过项目扩就业。

群众的生产生活融入企业发展,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建设地方的重要基础。黔西市围绕交通、水利、文旅等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推行以工代赈模式,拓宽易搬劳动力就业空间,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让各民族间的融入发展,成为增收致富的一个路径。目前,围绕项目建设,开发就业岗位456个,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培训促就业。

提升各族群众的生存技能,让各民族在发展中,在各岗位开出团结之花。黔西市针对易搬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掌握劳动技能普遍偏少的工作实际,投入资金344.9万,新建就业技能培训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52期,培训易搬劳动力2378人次,实现就业834人,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强大的实力基础。

黔西市民宗局局长高龙伟介绍道,黔西市民宗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整体格局,“扶创业+稳就业”通过与企业搭建平台,与乡镇联动互动,与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真正实现民族政策,创建工作全面推进。

黔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唱响“三交”“融”民族团结主旋律,通过“扶创业+稳就业”模式提升各民族幸福感,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各民族间共同富裕、共促民族团结进步,越来越彰显“花都黔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魅力。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郭翰 刘意/摄影)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