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张明明 通讯员 赵遵强 报道

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名誉校(院)长、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副校(院)长、附属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党委委员、副校(院)长、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团队,表彰周期为3年。该奖项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我国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每次表彰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表彰不超过3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金明院士作为我国建国以来放射肿瘤学唯一院士,是我国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突破制约放疗疗效的两大瓶颈——靶区精确勾画和射线精确施照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成果修改了中国、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肿瘤治疗指南。近年来主导的放疗联合免疫相关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的《柳叶刀》《科学》和《自然》子刊。率领团队瞄准科技前沿,成果和奖项位居全国同行领先地位。率团队十年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最高奖、1项何梁何利进步奖和8项省部一等奖;两次荣获美国放疗年会ASTRO年度优秀论文金奖,每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近300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事内分泌代谢病医教研工作40余年,聚焦影响糖尿病、甲减发生发展的关键核心致病因素,系统开展“危害-机制-干预”的转化医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组织/编写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60余部,优化了临床诊疗方案,形成了以“逆转糖尿病前期与亚临床甲减进展”为特色的内分泌慢病长效防控机制;首次提出“非经典垂体-靶腺轴”新学说,开创了垂体激素功能研究的新领域,提升了内分泌代谢学科水平,为推进医防融合发展,实现全民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97篇,其中,SCI收录296篇。主编《系统内分泌学》。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均实现转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事皮肤病临床诊疗和防治研究工作38年,率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临床难题。面对麻风疫情反弹,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团队聚焦“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标,组织国内外大合作,发现了导致麻风危害发生的风险靶点,揭示了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实现了临床转化,并在国内外推广。把防治麻风危害的举措由“早诊、早治”提升至预防危害发生的新阶段,加速了“规划”目标的实现,也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银屑病和罕少见皮肤领域也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改写了教科书和国内外诊疗指南相关内容。被国际麻风防治协会推选为副主席并受WHO邀请参与制定了《全球消除麻风2020—2030规划》以及《WHO关于阻断麻风传播及消灭麻风的定义、标准和指标的报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荣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