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苏东坡较权威的两本传记书:一本是林语堂《苏东坡传》,一本是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
昨天读完一本新传记《孤星之旅:苏东坡传》,又是一顿百感交集,常读常新常感悟,苏轼的一生,集才气与大宋巅峰历史洪流,然而如今三读传记,发现被打动的是这三点人格魅力: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❶努力与回报的反思能力:
苏东坡年少应试,意气风发一举高中,完成父亲毕生所愿,发挥长兄榜样力量,被文坛大家欧阳修选为接班人,他是汴京一夜成名的幸运儿,无论士大夫还是民间百姓,都争相传阅他的作品。能在最好的年纪得到世人的喜爱,国内外文豪少有这份荣幸。
然而,苏东坡却高开低走,赢得了个人荣誉,却输在了政局变换。到杭州为官,远离中央,但赢得了西湖美景,酒朋文友,但此后的调任,一处不如一处,人到中年,增丁添口时反而全家陷入贫困与荒凉。
通常,我们会固执的认为:一切努力都会得到回报。
但现实并非电视剧,主角扶摇直上。当凋落落寞,又无可奈何时,该如何思考与打磨续航动力?
读苏轼传比电视剧好看就在于此,他的经历贴近现实,过程并不是为了人生的结局完美,而磨难的一生才是重点,铸造了一代文豪本身。
读苏轼的诗词,并非单纯签字造句唯美激荡,而是结合他多变的处境,宠辱不惊的心境。
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但回报一定要付出。多少个灯烛夜下,孤清影单的人,把所思所感诉诸笔尖案头,才有了今日苏轼诗词的这样的国学瑰宝。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❷不踌躇过去半亩方塘
苏轼的人生被高高地举起,多次被重重地摔下。多次被贬,从二品紫衣贬为绿衣二十年,而后又被召回京城一路飙升,从绿衣升回二品紫衣,最后被流放至偏远海南,直指回京途中66岁逝世。
一蓑烟雨任平生,看似云淡风轻,这三起三落,时时刻刻在人生边缘处行走,每一段路都可能是终点。
苏轼的坚韧,是没有踌躇过去的半亩方塘,慨叹那些曾经辉煌的瞬间,而是化为一种成就内剂。他用格局与释怀,处乱不惊,治愈着儿孙朋友,只要人在途中,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❸寓意于物,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在外为官,优大部分不可以自选地点,喜欢的杭州、宜州、扬州;不太适合的密州、徐州;生活艰苦的黄州、惠州,还有又爱有怕的汴京城,以及幼年故乡眉州。
带着家人、仆人一行少则十几口,多则二十几口的队伍辗转不同的地域,苏轼也在一次次寻觅这老时的归宿,多次有意向选宅选地,却朝堂涌动不敢决策。
苏轼崇拜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隐居庐山时曾写道,“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苏轼越年长,越感同身受,也在一次次追问再肯定的回复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与物是对照的两物,一个是无形而发散的,一个是具体而有形的,两者皆为人之欲望的根y源。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物固然是让我们成为世人的工具,名利金钱、琴棋书画、笔墨纸砚、诗酒花茶,大千世界原有应怜之物,都可羽化具体的我们。
但却不能定义我们,最终是靠自己的心安,才可寻觅到归宿所在。心之所向,无论身在何处,都可寄托情思、发掘旨趣、收获安宁。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文|荣荣
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