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3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鹤佳 刘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世卫组织指出,对现有证据的系统性回顾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没有任何长期益处。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等风险。

这则消息让一些减肥的人大呼一声:“刀”我别用代糖!

“非糖甜味剂”没有真糖为何甜?到底还能不能吃?降糖针减肥,用得还是用不得?抗糖化是真概念还是伪概念?

明明没有真糖,为何甜?

科普作者、生物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表示,非糖甜味剂是英文non-sugar sweeteners的直译,简单来讲,是除糖以外的一切能够带给我们甜味的东西。“比如我们通常说的糖替代品、代糖可能更容易被大家理解一些,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常见的非糖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

明明不是真的糖,为何能让人感到甜?云无心介绍,糖之所以甜是因为糖分子能够与味觉神经中的甜味受体相结合,产生的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识别出甜味,但并不只有糖分子能够与甜味受体相结合,非糖甜味剂也可以打开甜味感受这把锁。

云无心介绍,如果把非糖甜味剂直接放进嘴里,多数会发苦,一些天然的甜味剂如罗汉果、甜菊糖苷等则会有浓重的中草药味。“不少人觉得无糖碳酸饮料相比传统含糖碳酸饮料味道要差些,有可能就是尝到了甜味剂产生的异味。”

吃了会怎样?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介绍,与家庭中常使用的蔗糖、葡萄糖等游离糖不同,非糖甜味剂在分子结构上并不属于糖,因此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与真正的游离糖有所差别。

而不同的甜味剂代谢状况也不完全一样,如糖精完全不参与人体代谢。麦芽糖醇有部分会被人体吸收、代谢,赤藓糖醇非常少部分会被吸收、代谢。因此,云无心表示:“对甜味剂要个案去评估,逐个去探讨,而不是说笼统地说甜味剂怎样。”

对于世卫组织近期对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的提醒,金晖指出,既往的很多相关研究并不是大型的研究。有些研究确实显示其和代谢疾病增加有相关性,比如糖尿病。目前人们对糖尿病真正的原因不是十分明确。“这些研究并没有告诉我们,是因为吃了代糖、非糖甜味剂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这中间没有一个固定的因果关系。”金晖表示。

此外,虽然非糖甜味剂热量相对较低,但如果超量摄入,大脑在甜味的刺激下,也可能会使人无形之中摄入更多其他食物,从而无法达到减重目的。

降糖药减肥?没病别吃

一边担心吃糖长胖,一边又戒不掉糖。一些减肥人士把目光瞄向了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司美格鲁肽等。有人“亲测有效”,有人感觉没什么用处。

对此,金晖指出,这些降糖药并没有被批准用于非糖尿病患者减重,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规范用药。此外,这些药物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如二甲双胍,在心脏或肝肾功能有问题时不可使用,否则会使病情恶化;在有高脂血症、胰腺炎或甲状腺髓样癌的情况下都不可使用司美格鲁肽。

“抗糖”产品能否抗衰老?

“抗糖”这个标签,如今被打在了很多商品上,宣称产品抗糖化,从而抗衰老,可提升皮肤状态等。

“抗糖”是不是伪概念?

金晖表示,所谓糖化,是指人体内过剩的糖不经过酶的作用直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终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肾脏损害和皮肤衰老等可能有一些关系。因此,“抗糖化”本身是个真概念。但是,如何运用到皮肤护理和抗衰老上,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正视之处。此外,商品中使用的抗糖、抗氧化物质的那一点量并不足以抵挡如紫外线照射以及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对皮肤的损害。

对此,云无心也补充表示,糖化是人体正常的生化反应,抗糖化是个生理上的概念,但人体不是试管,不像做实验一样加入某些物质就能够起作用。“所谓的‘抗糖化’的护肤品、保健品,目前没有可靠的科学实验支撑其所宣传的功效。”

葡萄糖在人体中占据重要地位,重要的是不要超量摄入糖。不妨学会看标签,选择规范、科学、适合自身情况的食品或饮料。此外,也要注意吃动平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