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疾病预警

6月,市民需要重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季节性流感,需要预防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还需警惕由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学校及托幼机构需重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季节性流感和手足口病暴发疫情。

0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当前,我国处在零星感染、局部散发状态。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发生,既往未感染者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但对于学校等人群高度集中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易在未感染者或抗体水平大幅减退人员中诱发聚集性疫情。

市民应继续保持警惕,积极接种疫苗,科学佩戴口罩;对居家和办公场所要勤开窗通风;要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抵抗能力;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管理。新冠感染重症高风险人群以及年龄小于5岁者,应及时就医,就诊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02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伊蚊叮咬了带有登革病毒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伊蚊体内复制,再次叮咬其他人实现传播。以突发高热、皮疹和头、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随着入境政策的调整,我市登革热输入风险大大增加。

日常监测发现,6月我市气温逐渐回升、多雨天气频繁,蚊虫开始活跃,市民预防登革热要做好防蚊措施,例如挂蚊帐、装纱窗、喷洒防蚊水等。

要想消除伊蚊,灭蚊虽然必要,但清理伊蚊幼虫才是关键!一般来讲,伊蚊幼虫喜欢藏在含有积水的角落。因此市民要“翻盘倒罐清积水”,尤其在下雨后必须及时清除居家(花瓶、盆栽托盘)和周边环境(储水容器、闲置器皿)的积水等蚊虫孳生地。

如出现突发高热、皮疹,头、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马上就医。

03

季节性流感

季节性流感不是普通感冒,主要通过患者咳嗽和打喷嚏等以飞沫方式传播,典型的季节性流感大多突然发病,可出现以下症状:高热、头痛、喉咙干痒、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小孩子容易表现为哭闹、粘人。年幼者(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为重点预防人群。

市民要提高防病和自我保健意识,采取预防措施:

1.讲卫生,重细节,勤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病人在家或外出时需佩戴口罩;流感高发季节,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间密闭场所,必须去时,应戴口罩;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为重点防控场所;要做好环境通风消毒和接种流感疫苗等防控措施;一旦出现疑似季节性流感聚集性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并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04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预防手足口病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勤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家长若发现小孩出现发热,手掌、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小孩就医,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托幼机构和学校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6月龄至5岁儿童的家长可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在预防接种单位为孩子接种EV71疫苗以预防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幼儿感染EV71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05

沙门菌食物中毒

沙门菌是能运动的、无芽孢形成、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极易引起食物中毒

胃肠道疾病是沙门菌感染的最常见表现形式,据估计全球每年近1亿人受到影响。最常见的与沙门菌传播有关的食物是未煮熟的家禽和鸡蛋。

然而,近期爆发的大规模疫情显示,巧克力、奶粉等加工食品也可导致感染。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病原体,其感染可导致一种全身性疾病,通常称为肠热病。在感染了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的人中,5%的人会成为慢性无症状携带者,并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持续排菌。

感染沙门菌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腹泻、呕吐、腹痛、恶心等,在摄入细菌后6-72小时的短潜伏期后出现症状,并持续3-10天。所有人都是沙门氏菌的易感人群,大部分感染者无需特殊处理可以自愈,但是对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血流感染、脑膜炎、感染性休克等。

预防措施:

1购买检疫合格的肉、蛋、禽类食品,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风险。

2食物存放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在高温高湿天气,剩饭剩菜及时冷藏并尽快食用,防止沙门菌繁殖。

3注意厨房卫生,生熟食刀具与砧板分类存放,定期清理冰箱,防止交叉污染。

4彻底加热食物,沙门氏菌对高温的抵抗力弱,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做熟食物能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5饭前便后勤洗手,做好手卫生不仅可以防止他人感染还可避免自体反复感染。

佛山发布编辑部

来源:佛山疾控

责编:冯园芳

审校:陈婉萍、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