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随着气温升高和梅雨季节的到来,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也将逐渐进入高发期,绍兴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除了关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外,还应做好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登革热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的预防。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今年2月份平稳转段以后,进入局部零星散发态势,从4月下旬开始,疫情有所上升,5月中旬以后进入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广大市民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防疫意识不松懈。

防病指引

1.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注意咳嗽礼仪。

2.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有助于降低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对于没有明确感染证据,未全程接种或加强免疫的老人、有基础疾病等人群应尽快补种。

3.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等症状时,根据症状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治疗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患者需在体温恢复正常48小时后,经抗原或核酸检测阴性,可正常上班、上学。

4.广大市民要坚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积极心态,规律作息,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睡眠,合理膳食,提高免疫力。

二、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进入6月份,随着气温升高、梅雨季节的到来,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繁殖,广大市民应提高警惕,注意做好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防病指引

1.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应选择新鲜、干净、保质期内的食品,加工食物时生、熟要分开,不吃生冷的食品,买回来的食品要煮熟煮透,瓜果食用前要洗净,提倡喝开水。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和人畜粪便。

3.餐具要经常煮沸消毒,外出就餐时应选择正规餐厅,少去路边摊等不卫生的场所就餐。

4.出现腹泻症状时,及时到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

三、食源性疾病

进入6月份,随着气温升高,梅雨季节的到来,致病菌容易繁殖,食物容易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也进入高发季节。食源性疾病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发热、脱水、惊厥、昏迷、休克等症状。

防病指引

1.保持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也要洗手,厨房用具要清洁,注意防虫防鼠。

2.生熟分开。在储存、加工食品时,厨房用具、器皿应生熟分开,不能混用。冰箱内熟食放在上层,生食放在下层。

3.烧熟煮透。食物要烧熟煮透,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制品,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饭菜、熟食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

4.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新鲜食材,水果和蔬菜生吃前要彻底清洗干净,不要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动植物。

四、登革热

进入6月份,随着气温上升、雨水增多,蚊虫孳生繁殖活跃,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也逐渐进入高发期。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我市主要为白纹伊蚊),以突发高热、全身关节肌肉疼痛、皮疹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防病指引

1.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容器,倒置盆盆罐罐,消除蚊虫孳生地。

2.做好防护,减少与蚊虫接触机会。家庭可安装纱门纱窗、蚊帐,使用蚊香、电蚊拍,必要时可使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外出时可穿浅色长袖衣裤,并在裸露的皮肤部位涂抹驱避剂。

3.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日出后两小时左右和日落前两小时左右)在树荫、草丛、凉亭、垃圾站等地方逗留。

4.近半个月内有东南亚等地出入境史者,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请及时告知旅居史,避免延误诊疗。

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产、生活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进入6月份,随着气温上升、降雨增多,蜱虫密度和蜱虫活跃度逐渐增加,再加上人们野外劳作、户外活动频次增加,导致接触蜱虫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的风险增加。

防病指引

1.农村家庭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处理。

2.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户外游玩、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有无蜱虫叮咬。

3.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在随后的2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咨询医务人员。

4.该病可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等感染。参与照料的亲属和医务人员要佩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如果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禁止用手摸嘴唇、揉眼睛。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在末次接触后2周内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