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蒲莎莎

对于光伏跨界者的疯狂,有电新行业分析师吐槽,“仿佛看到了当年的PPT养猪”。

迈入“十四五”之后,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下,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赛道迎来全速发展的新周期。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光伏产业2023年全球实现新增装机有望达到350.6GW,同比增长53.4%;而国内实现新增装机为148.9GW,同比增长达73.5%。

资本不断,路途璀璨。许多人相信“光”所拥有的广阔发展空间,于是卷裹着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到光伏赛道中来,试图在高景气度的行业中寻找更高景气的放量增长。

北极星太阳能(000591)光伏网统计情况显示,2022年以来,跨界光伏的企业已有近百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是追“光”者

在光伏产业的发展周期中,业内人士人倾向于将跨界光伏的投资浪潮大概为三段:

第一次是在2008年前后,我国的光伏市场也与此阶段正式开启。英利、天合、尚德、晶科、晶澳等老牌企业,依靠技术和江浙沪资本形成了以电池和组件投资为主的代工制造业。

第二次是在2012-2014年,在此期间,《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文件的发布将光伏产业带入快速成长期。以隆基、东方日升(300118)、TCL中环、协鑫系等江浙企业补全了上层硅片-组件为主的向制造业延伸的光伏产业链。

此后的十年间里,标杆电价、度电补贴、领跑者工程、户用光伏、绿证交易等政策先后登场,受政策驱动,中国光伏市场持续爆发。于是在2020年前后,迎来了第三波跨界潮。在全产业链完善的格局下,这一轮主要以资金+产业链上下游局部补缺的制造业投资。同时,这一阶段的投资,有了更多资本炒作的身影。

而进入2023年的春天,光伏的跨界故事更丰富了,几乎每月都有企业宣布进军光伏领域。

虽然其中掺杂着许多看似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企业,但也有许多与光伏紧密相关的产业,比如房地产及建筑业,和电子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等制造业。

其中,由于在光伏的产业链中,电池和组件环节已经呈现极高的标准化,也即是靠资金投入即可打通产业模式,所以一些距光伏行业跨度较大的企业多是选择布局此环节,比如,玩具厂商沐邦高科、乳企皇氏集团(002329)及“拖鞋大王”宝峰时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伏产业链

近年来,在“碳中和”的目标驱动下,叠加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影响,地产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尝试涉足新能源产业。据和讯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来加入光伏赛道的房地产开发商、建材商、家居电器商占比接近五成。

同时,地产、建材、物流企业乃至畜牧企业等,他们基于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和空间,比如大量的屋顶、饲养场、加工厂房等,在布局光储充一体化或者光伏电站更是得心应手一些。

房地产开发商荣盛发展(002146)是最新的跨界者,其于近期发布公告表示,拟协调母公司旗下荣盛盟固利新能源资源,整合旗下地产、物业、康旅等板块,形成发电、储能、调频、充电、换电等立体化的新经营方式,探索“光储充一体化”模式,给企业带来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久前召开的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600869)(上海)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实现新增装机33吉瓦,相当于去年上半年新增装机的总和。他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不论是为了践行“碳中和”,还是应对日渐枯竭的传统能源,亦或是光伏应用技术日趋成熟,国内光伏产业的生生不息都有着许多底气。

国海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从产量来看,截止2021年,中国的“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的全球市占率均在80%以上,其中硅片环节更是高达98.1%。全球生产规模前十中,中国厂商也占据绝大多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伏行业是红火的,但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同,跨界光伏的模式也多种多样,或股权收购,或布局某环节投入生产,或投资建设光伏项目,或与光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也有将房产租赁给光伏企业而跻身于光伏概念股。

许多上市公司选择跨界光伏,很难不去揣测他们的别有用心,蹭热点的意图或许更大于欲“在新赛道有所建树和突破。”

去年8月,兽药生产商绿康生化(002868)在宣布拟高溢价跨界收购光伏企业后,股票收获五连板,监管机构随即下发关注函质疑其是否迎合热点炒作,短短几天后,绿康生化便叫停了该交易。但股价大幅上涨的事实已经形成,绿康生化也从光伏热中赚得了一杯羹。

还有许多企业则是在业绩承压下的谋变之举,比如,天宸股份(600620)、皇氏集团、荣盛发展、世茂股份(600823)等大部分跨界者均面临业绩承压,增长乏力的境况。

比如,在猪价下行压力下猪企正邦近两年净利亏损均超百亿元,在2021年更是巨亏近200亿元,同比亏损幅度超420%,一年亏掉上市16年来的所有盈利。

艰难处境下,正邦在对深交所的回复中表示,发展光伏业务是因“可通过此项目收到租赁资金,未来预计也可从中获得光伏收益,从而拓宽公司的盈利渠道,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皇氏集团在近期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布局光伏业务是公司乳业的产业延伸并非跨界,旨在整合主业资源,降本增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公司管理团队一定会勤勉尽责,努力提升公司业绩和价值,为股东创造长期稳定的回报。”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更依赖短期现金流的养殖业和乳业,光伏制造业更考验企业的长期现金流,在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或会出现多个业务板块同时现金流短缺的窘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夕之变

在去年的某场行业年会上,曹仁贤问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到,“跨界而来的这么多,老牌企业应该怎么看?”

钱晶笑着说,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无数企业跨界而来,也有无数企业折戟沉沙,光伏远不止那么简单。

光伏行业愈发成熟,各环节的技术壁垒及市场竞争门槛,使得跨界者并没有看到一片欣欣向荣的蓝海,而是卷入到了一场老玩家与新对手的贴身肉搏。

截至2022年末,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的总市值高达38261亿元。其中,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公司有9家,而这个行业中,龙头企业在各产能环节,均保持着较高的市占率。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在多晶硅、晶片、电池、组件等主要的上下游产业链中,2022年,Top5产量的市占率稳定在55%以上,其中,在多晶硅产量方面,排名前五企业的占比达国内总产量的87.1%。

其次,无疑光伏行业整体仍属于高景气周期,市场空间巨大,但当前已经初显增速放缓态势。

尤其是最近两年,经历了“魔幻”2022年的光伏行业,身处供应链风险漩涡中,光伏企业试图通过强化产业链布局夯实自己的竞争护城河,结果就是各环节产能爆棚,扩产与否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资本的疯狂涌入,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

根据智汇光伏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预期全行业的硅料库存超过10万吨(折合约38GW硅片);5月份单月产量已超过11万吨,加上进口量超过12万吨(折合约48GW硅片)。这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无疑是库存的一个新量级。

在近两年的产业链价格动荡之后,光伏产业链中此前一直倡导的“合作协同发展”的企业也在逐步丧失底气。

“光伏产业仍缺乏上下游合作。”林洋集团高级副总裁裴骏在SNEC2023上海光伏展上曾指出,一些企业一旦掌握关键路段,就希望上下游吃干抹净,这可能导致恶性的市场竞争,也会造成全社会的资源浪费。

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剧巨量产能落地,随之而来的是风声鹤唳的价格战。

今日,据TCL中环官微消息,TCL中环再次下调单晶硅片价格,较前期下调幅度为16%—24%。

这是一个月内TCL中环第三次下调报价,此前,TCL中环已经分别于5月5日和5月11日连续两次下调了报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隆基绿能在5月29日更新的硅片报价显示,其中,150μm厚度的P型M10硅片价格由4月底的6.3元/片下调至4.36元/片,降幅30.8%;150μm厚度的P型M6硅片价格由5.44元/片下调至3.81元/片,降幅30%。

硅片头部厂商相继降价,既有硅料降价、生产成本下降的因素,但也不能忽视的产业信号是,光伏产业进入到了产能过剩时代。

SNEC期间,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表示,最近两年来,光伏行业产能规模急剧扩张,产能过剩和潜在的价格战成为业内担忧的问题。而据他预测,犹如2012-2014年光伏行业大洗牌一样,今后2-3年行业内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朝夕之间,光伏市场的时代变奏在这个初夏悄然流淌,老玩家、新朋友能否在挑战与机遇中实现突围,市场也在拭目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