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丁 燕)日前,记者从全市未成年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展示上获悉,我市已构建由1个中心、14个所、350个站组成的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作为组成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未成年人体验站自建设以来,已累计建成77家,涵盖红色印记、法治宣传、历史文博等10大类型,累计开展未成年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638场,近15万人次参与。

“我穿上了昆曲戏服,学习了甩水袖,近距离了解到了‘百戏之师’昆曲的魅力,我也爱上了昆曲。”活动当天,昆曲展示台前,实验小学(西校区)四年级学生徐珮然在体验过后说。二年级的姚思睿则在“益亩良田”展台前体验了石磨磨豆浆。她说:“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成功磨出了豆浆,好开心!”

记者了解到,本次未成年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分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遇‘践’非遗”项目两部分,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顾炎武故居、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天福湿地自然学校等16个阵地和昆曲、中国传统插花、手绘皮影、陆家段龙舞等14个项目,为孩子们带来形式丰富、精彩纷呈的作品展示和互动体验,吸引了1000余名学生参与。

据悉,在推进未成年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过程中,我市创新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其中,“遇‘践’非遗”项目便是其一。该项目挖掘梳理出昆曲、连厢、段龙、丝竹、砖拓等百姓喜闻乐见的非遗内容,建立“一区(镇)一品”特色非遗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库”,组建20余支非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利用“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点,推动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累计开展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3000余场,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近年来,昆山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定位,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积极推动建设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