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三万里河东入海,自然壮阔入胸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黄河三角洲:三万里河东入海,自然壮阔入胸怀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自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横贯九省区,一路冲关夺隘、千折万转、奔流而至旅程的最后一站——山东省东营市,如一条巨龙汇入渤海。

九曲黄河万里沙

由于黄河中上游以高原、山地为主,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时候会夹带大量泥沙,使其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绝佳的条件,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了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也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垦利县境内有109公里,人们称之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正因为黄河携卷着大量泥沙,所以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形成一个大三角洲,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历史上有名的“夺淮入海”也因此而得名。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与治国史息息相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考附近决口,从东营入海。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豫、皖、苏三省44县沦为泽国,东营境河竭。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堵筑花园口口门,引黄河水归故道东流。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筑工程合龙,水头于3月23日进入东营境(利津段),行水至今。最近黄河入海口的两次人工改道发生在1976年和1996年,皆是因为原流路泥沙淤积,导致断流日益加剧,给河道、河口演变带来诸多问题。东营以一隅之地,承接黄河万里之水,送黄河水安澜入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航拍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雄浑的黄河水与碧蓝的大海相互交汇,十分壮观。

地辽天阔鸟纷飞

长河厚土、河海交汇,古老的黄河入海口融合了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成就了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鸟类繁殖、栖息及迁徙途中经停的场所。全球有九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两条从此经过。怎样把鸟儿“引得来”“留得住”是考验当地生态环境的一大难题,打造一片鸟类栖息的“乐园”其实并不容易。

黄河三角洲虽地处河海交界的湿润地带,但大部分地区却属于盐碱地,早年间植被稀少,湿地生态非常脆弱,这块天然的鸟类栖息地曾一度受到威胁。为保护好三角洲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资源,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成为首要任务。

三十余年来,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等一系列措施,唤醒了大河之洲的生机活力。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现在水草丰茂、生物多样的沧海桑田,为南来北往的鸟类提供了理想的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据统计,每年来到这里的候鸟达到数百万只,这里也被国内外鸟类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哪里生态好,鸟儿最知道。截至目前,这片区域的鸟类已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如何把“中转站”变为“终点站”?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开展了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通过营造鸟岛、搭建人工巢让鸟儿“住得好”,同时推进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让这些鸟儿也能“吃得好”。越来越多的鸟类在黄河三角洲“安家落户”,东营成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山东东营滨海滩涂的翅碱蓬将黄河入海口的滩涂湿地铺成“红地毯”,众多鸟儿在此流连栖息。

海纳百川,此处是归宿。黄河三角洲润泽着华夏神州上的亿万生物。那白色的芦花飞雪、艳丽的碱蓬红毯、以及壮观的万鸟翔集,正是我国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的底色。在天与地之间,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橡果融媒工作室

记者:张大卫、陈子昊

文案:蔡溦、赵静

配音:辛振东

视频制作:张大卫

视频包装:李帅

策划:魏鹏、辛然

(部分素材来源: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人民政协报、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