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祖国大地上,有一些或老或新的城市地标建筑,它们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千行百业的时代变迁和国家的日益强大。虽然这些建筑不会“说话”,但是却有着自己的“声音”,它们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正在发生或者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广西路与安徽路的交界处,有一座双塔哥特式百年木质塔楼,吸引了无数人驻足欣赏。它就是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如今的青岛邮电博物馆。

青岛邮电博物馆

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始建于1901年,是青岛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青岛邮电博物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该楼曾长期作为青岛市邮电局办公营业大楼,许多老青岛人都曾经在这里寄过包裹、拍过电报,留下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2010年,中国联通青岛市分公司在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基础上出资建成了青岛邮电博物馆。博物馆“修旧如旧”,完全按照1901年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的历史原貌进行修复,现已成为青岛老城区的一道独特景观。

馆内现有1000余件馆藏文物、2000余张历史图片,从清朝末年的电报系统,到最古老的电话机,再到大哥大和传呼机……这些小物件的背后,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青岛百余年间的城市变迁,以及通信行业发展的历程。

老电话机是这座博物馆最丰富的展品。

博物馆有一面古董电话墙,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涉及20多个国家制造的电话机,其中最古老、最珍贵的电话机是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壁挂式木刻电话,全世界仅存不到十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壁挂式木刻电话

与此同时,博物馆大厅还有慢递业务——寄给未来的信。游客可以把写给亲朋好友的信件或明信片保存在老邮局,触摸深藏于邮电里的深情。未来这封信将会在指定的时间里送达收信人,时间最长可达5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青岛邮电博物馆大厅的慢递业务窗口

据了解,作家舒乙就在这里给自己的女儿寄过一张慢递信件。而他的父亲老舍先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旅居青岛时,也是通过这家邮局向外寄送书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舒乙夫妇给女儿写慢递信件

文物无声,历史有声。从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青岛市邮电局办公营业大楼,到青岛邮电博物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栋楼不仅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还彰显了其在不同阶段重要的历史价值,真正实现了让历史文物因创新而重现活力、焕发生机。

山东省邮电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国联通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国家工业遗产……

山东省邮电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三路77号,始建于1918年,于1919年建成,是一座20世纪典型的德式砖木结构古典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山东省邮电博物馆

山东省邮电博物馆旧址最初作为民国时期山东邮务管理局使用,由时任山东邮务管理局多福森、卜礼士、海澜等多位邮务长居住。

1948年,济南解放,该建筑几经变迁后被作为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办公楼使用,后历经电信体制改革,现为中国联通山东省分公司(以下简称“山东联通”)使用。

2010年,山东联通将其改建为山东省邮电博物馆,馆内共陈列、展示记载通信历史的老照片400余张、文物200余件,成为山东省内首家集文物陈列、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于一体的邮电行业展览馆。

例如,在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登州府递信局”木匾,它不仅是一件清代文物,也是当时官方邮政部门的一件实物,极为少见,是见证古代邮政的珍贵历史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登州府递信局”木匾

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内还有一件展品为120年前的海底通讯电线。这捆铜线取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修建的“沪—烟—沽水线”,这种上世纪早期使用的七芯十股铜纹线,目前全国只有两段,另一段收藏在中国邮电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一截“沪—烟—沽水线”

除了博物馆内的各种文物,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邮政文物,虽历经沧桑,却见证了山东邮电通信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曹明明 卢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