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个伟大的女人,邰爽秋家也是如此。

今天是6月6号,也是2023高考前的最后一天。

刚才刷朋友圈,做教师的朋友们都纷纷表达了对新一届考生的祝福,有几位还晒出了明天的监考证。

少有人知的是,6月6日,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师节的选定日期。

1931年的今天,江浙一带首先推行“六六教师节”,肯定了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合理权益,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教师节”提案的发起人,名叫邰爽秋,与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三人并列为民国教育界的“四大怪杰”。

在当时,邰爽秋之所以获称“怪杰”,是因为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立即公开发布了一条的“朋友圈”:

“邰某不做官,不发财,只为农村劳苦大众办学。”

贵为百年之前的海归骄子,勾勾手指就可轻易收获高官厚禄,邰爽秋此举与自断财路无异,难免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我倒觉得,他性格里真正的“怪”,在他对婚姻的态度上体现得更为显著。

1897年,邰爽秋在江苏东台呱呱坠地,投胎在了一户日益败落的书香门第。

所幸,彼时的邰家虽已不复往日光景,读书人的基因却得以代代相传。

自学堂识字时起,邰爽秋便展现出了超群的记忆力,一路考入了长三角教育重镇东南大学。

26岁这年,他又获得了公派赴美留学的机会,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硕博学位。

如当时的绝大多数海外留学生一样,邰爽秋毕业时,同样获得了条件丰厚的海外工作机会。

然而,面对自四面八方伸来的橄榄枝,邰爽秋悉数拒绝。

只因他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中国。

学成回国后,邰爽秋先后在各大高校任教,将大部分的个人时间挤出来,投身到了乡村教育之中。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教育,邰爽秋还发明了“普及教育车”。

这相当于一个可流动的书库,邰爽秋时常亲自推着小车下乡,为驻足的百姓讲解书中的知识,传授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涵盖了文字、工艺等方面。

海归博士热心公益,于国民教育而言当然是好事,可若是一直“为爱发电”,那养家的钱该从哪儿来呢?

邰夫人黄季马,同样任职于高校,一直很支持丈夫支援乡村教育的举动,自发当起了丈夫的后盾。

当年在东南大学读书时,黄季马遵从家中安排,学习的是外国文学。

然而入学后不久,她便深感外国文学没什么实际用途,转而来到上海医专,从头开始学习医学,理由很明确:

“女子学医,进可以做医生,退可以指导一般家庭的健康问题”。

窥一叶可知全秋,黄季马思想之进步,由此便展露无余。

夫妻二人共赴河南大学任教期间,黄季马为多赚些钱补贴家用,还兼任了女子师范学校的家事学教师。

黄季马认为,中原女子朴质耐劳,原有的家事科只授烹饪、缝纫等普通常识,远远不能满足她们的实际需要。

于是,她便自编讲义,扩大教育内容。

除家庭的衣食住外,她的教学体系更侧重于家庭健康的监察,如健康检查、普通病症的急救看护等。

在黄季马的教导之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本土培养的“专业家政”,她本人也在当时的女性群体中拥有了极高的声望。

一时间,这对高知夫妇成为了各自领域中的“顶流人物”,琴瑟和鸣羡煞旁人。

可惜好景不长,夫妻俩的分歧,也在惨绝人寰的“九一八”后随之而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沦为了日本殖民地,国内反日情绪骤然高涨。

身在上海的邰爽秋,成为了“抵制日货”的倡导者,强势推行“土布运动”。

从此之后,不论是讲课、出行或是参加活动,邰爽秋永远只穿一身土布袄裤。

不仅如此,邰爽秋逢人便宣传自己的理念,甚至有意强迫对方一家也穿土布。

为此,黄季马与丈夫曾多次产生摩擦。

黄认为,爱国本没有错,我们自家提倡使用国货就可以了,没必要强他人所难。

而且,不分场合地坚持穿土布衣服,完全是矫枉过正:

“即便推行土货,亦何必非穿粗劣不堪寓目之老蓝布衣不可?”

关于这一分歧,夫妻双方都毫不相让,几次分居又复合,惹来诸多非议。

最终,这场对峙以邰爽秋提出离婚收场。

消息登报后,又是一场轩然大波。

自此,一对夫唱妇随,一心为教育事业奋斗的模范夫妻劳燕分飞。

不久后,邰爽秋选择再婚,第二任妻子是与自己理念一致、素来崇拜自己的女学生胡佩贞。

这次结婚,邰爽秋决定一切从简,登报广告亲友:

“所有礼物概不接受,惟希望戚友改送现金,
现金将捐入中国民生教育学会,为发展社会事业之费用。

彼时正值1936年,全面抗战即将开始,邰爽秋的一贯观念和婚礼方案,无疑也是他胸怀家国天下的体现。

身处特殊时期,邰爽秋坚决抵制洋货倾销,发展国民经济,这样的观念自然没有错误。

但换个角度看问题,若是因为这一偏执观念导致家庭破裂,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婚姻关系是否健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当然,离婚也并非悲剧,结束一段错误的关系,也是及时止损。

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只是生活的一种方式,都应该积极向上地生活,活出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