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援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6日表示,过去三天,基辅在冲突前线的不同地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攻势,但均以失败告终。

绍伊古称,乌军在6月5日试图派出5个旅从7个方向发起进攻,但在损失了1600多名士兵和28辆坦克后放弃了。此外,绍伊古承认,71名俄罗斯士兵在乌克兰的攻势中丧生,俄军还损失了15辆坦克和9辆步兵战车。

此前,央视新闻援引乌克兰自由电视台6月3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已经准备进行反攻。

绍伊古:乌军损失超1600人,俄军71人丧生

“过去三天,乌克兰政权在前线的不同地区发动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攻势,为此集中了大量的装备和人力资源。”绍伊古说,乌军在6月5日试图派出5个旅从7个方向发起进攻,但在损失了1600多名士兵和28辆坦克后放弃了

报道称,根据绍伊古的说法,乌克兰在攻势中未能达到目标,乌方遭受了“重大且无法比拟的”损失。

与此同时,绍伊古承认,71名俄罗斯士兵在乌克兰的攻势中丧生,俄军还损失了15辆坦克和9辆步兵战车,“总共有71名军人死亡,210人受伤。15辆坦克、9辆步兵战车、2辆汽车和9门火炮被摧毁。”绍伊古还表示,敌人的攻势被挫败,俄罗斯士兵表现英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415762293

据环球网6月6日援引“今日俄罗斯”(RT)网站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表示,“在前一天遭受重大损失后,基辅政权将第23和第31机械化旅的残余部队重组为单独的联合部队,继续开展进攻行动”。他称,重新发起的攻势主要集中在顿涅茨克地区的弗里梅夫卡村,但被俄军导弹、火炮等装备的火力打击所阻止。

据报道,科纳申科夫还称,“乌克兰武装部队在顿涅茨克南部方向的总损失超过1500名军人,28辆坦克,包括8辆德国制造的豹式坦克和3辆法国制造的AMX-10轮式坦克,以及其他109辆装甲战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制造的豹式坦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央视新闻6月6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5日通报称,乌军4日开始在南顿涅茨克方向前线5个区域展开大规模进攻,共动用6个机械化营、2个坦克营,进攻被俄方击退。乌军人员以及多辆坦克、装甲车等军事装备遭到损失。

乌副防长:冲突中心仍然在巴赫穆特方向,准备秋冬部署F-16战机

据新华社6月6日消息,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马利亚尔5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说,乌军正在一些方向发起进攻,但她未透露进攻的具体位置。她说,目前冲突中心仍然在巴赫穆特方向,乌军在该方向沿着宽阔战线前进并取得一定进展乌军目前仍占据巴赫穆特周边制高点,双方仍在巴赫穆特南部进行激烈争夺。

俄国防部此前表示,乌克兰军队于4日上午在顿涅茨克州方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据环球网援引《乌克兰真理报》报道,乌克兰国防部当地时间4日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暗示乌军将发起“反攻”,但不会直接宣布“反攻”什么时候开始。《乌克兰真理报》称,乌克兰国防部当地时间4日发布视频的中,士兵做“不要出声”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乌克兰副防长汉娜·马利亚尔在社交媒体telegram上发布的视频截图

据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5日报道,乌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4日在新加坡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部分西方国家已开始或提出帮助训练乌克兰飞行员驾驶F-16战机,但训练飞行员和具体磋商需要时间,乌克兰不会在今年夏季使用该型号战机。列兹尼科夫说,乌克兰准备在今年秋季或冬季部署F-16战机。

泽连斯基:至少需要50套“爱国者”,否则会失去制空权

据央视新闻援引乌克兰自由电视台6月3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已经准备进行反攻。

泽连斯基表示,虽然乌克兰希望能多获得一些类型的武器,但国家不能等上几个月再进行反攻。他强调,“爱国者”防空系统非常重要,乌克兰至少需要50套这样的系统,否则的话会失去制空权,而没有制空权对于任何反攻行动都是非常危险的。

参考消息网援引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3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他现在准备好发动期待已久的反攻,但调整了对胜利的预测。他警告说,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且需要付出沉重代价。

报道称,泽连斯基在乌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坚信,我们将取得胜利。”

泽连斯基说:“我不知道这需要多长时间。老实说,可能会出现各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但我们要进行反攻,我们做好了准备。”

据报道,在内容广泛、持续一个小时的谈话中,现年45岁的泽连斯基说,他担心明年的美国大选可能会产生一个不那么支持他的政府。他还呼吁北约为基辅提供一条明确的“入约”路径。

泽连斯基说,乌克兰迫切需要更多美国制造的“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以保护民众免受空袭影响并保护前线部队。他承认俄罗斯在前线具有空中优势,并表示,缺乏对付俄空中力量的防范手段意味着反攻中“将有大量军人丧生”。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环球网、央视新闻、新华社、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