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试作弊,自古有之。考试作弊,自古有之。

古代通过科举之路,可以光宗耀祖,踏上仕途,也就成了芸芸众生寻求上升的必由之路。

有考试就有作弊,其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古往今来无数的考生为了作弊费尽心机

上面展示的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收藏的一件清末科举考试中发现的作弊衣。

在这件单薄的衣服上,竟然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微小的字体,推测其产生时间是1840年-1905年间。

这件衣服的材质是一件丝绸布料,做工讲究,如此精细的作弊工具,对于穿着布衣草鞋的贫苦人家来说,用如此高成本的衣服作弊显然是不现实的,可以推测是家中有点实力的子弟所拥有的。但回过头来想想,整件衣衫里面皆是蝇头小字,而且为了方便作弊者查找内容,也很细心,在不同的文章之间都使用了色块进行标注区分,如此处心积虑的作弊工具,显然抄写者是下了番功夫的,可以说是让人大开眼界。

但这种下了功夫准备作弊,细致入微的做法却又与考试夹带小抄的行为是格格不入?为什么不把心思用在认真备考上呢?只有一种可能,这件衣服上的字也有可能是“枪手”代劳的。

收藏的这件衣服,除了右襟内侧和右袖口内侧部分地方,可能受书写姿势影响,不方便写字,其余地方全都布满了文字。

据说,古代作弊的方法是千奇百怪,要么请托关系找考官、要么找人替考,最后就是夹带小抄等资料。有论述中认为,这种夹带小抄的做法还t属于三种作弊行为中最为经济的一种,也是那些既不能贿买考官,雇佣枪手,经济条件受限的考生经常采取的做法。

因原图过大,下面再展示一下这件作弊衣的相关细节部分截图。图中显示也不乏抄写错误之处,用笔涂抹过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话。

后话。

作弊这种行为在清代属于严重违法的,早在顺治年间就曾规定,生儒进场就需要严查,如发现夹带者则场外枷号示众一个月,然后再问罪发落。但即便如此仍有人铤而走险,试图触碰“红线”,以至于清代曾发生了顺治十四年的丁酉顺天乡试案、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咸丰八年的戊午科场三起科举大案,当然这其中也掺杂有其他因素,导致案件升级,但这种现象也透露出科场腐败的严重程度。到了清末,由于吏治松弛,内忧外患,作弊犯科的现象更是猖獗。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