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始终是巨头之间的游戏。

上个月还嚷嚷着“产能过剩”的光伏行业,转眼间就被行业巨头接连公布的扩产公告“打脸”。

6月6日晚间,通威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在成都市双流区投资建设年产25GW太阳能电池暨20GW光伏组件项目,该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为年产25GW电池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二期为年产20GW组件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一期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内建成投产,二期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内建成投产。

同日,隆基绿能发布公告称,公司在陕西省西安市投资建设年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该项目总体规划分为三期,其中一期为年产20GW单晶硅棒项目、12GW单晶电池项目,二期为年产12GW单晶电池项目,三期为预留扩产和配套产业链项目;同时配套建设隆基全球创新中心项目,合计总投资约125亿元。

同时,晶澳科技也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求,拟对其一体化产能进行扩建,计划投资60.20亿元用于建设鄂尔多斯高新区年产30GW拉晶、10GW硅片、10GW组件项目。该投资项目位于鄂尔多斯高新区,建设周期预计为36个月,将分期建设。鄂尔多斯高新区项目的总体产能规划为30GW拉晶、30GW硅片、30GW电池及10GW组件。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晶澳科技今年在鄂尔多斯的第二次扩产。

不仅如此,5月25日晶科能源发布公告称,将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规划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560亿元。29日天合光能公告称,拟在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年产25 GW单晶拉棒及配套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7亿元,其中天合光能出资约87亿元,什邡国有公司出资约20亿元。

半月内,五家巨头争相宣布扩产,投资额逼近千亿元。

在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加剧背景下,巨头们为何逆势而上?其实,从上述企业的回答上可窥探一二。

晶科能源在回复上交所问询中表示,光伏行业下游市场空间广阔,客户需求充分,特别是N型高效产品预计将迎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面对明确的市场需求及产品技术升级节点,行业N型技术扩产加速,公司亟需通过进一步扩产,扩大规模化优势,巩固领先地位、抢占N型市场。公司产能利用率较高、在手订单充足,能够较好地保障新增产能消化,本次新增产能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晶澳科技表示,从光伏行业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和产品迭代快,广义上的产能,包括了落后产能以及规划未投产达效的产能,此统计口径的产能长期处于远超市场需求的过剩状态,但高性价比的产品通常会处于产能不足的状态。

通威股份对此次扩产投资表示,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在光伏产业链中领先的综合竞争能力,继续强化围绕高纯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高效太阳能组件等核心环节为一体的优势产能结构,为产业链合作伙伴及终端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光伏产品。

“产能利用率较高”“在手订单充足”“高性价比”“优势产能结构”等关键词难道不就是在证明马太效应的发展趋势。

回顾产业发展历程,竞争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成本的下降。在行业的跌宕起伏中,也锻造了行业的韧性。当下的竞争,已经并非单一层面的产品、技术、渠道开发等战术上的竞争,而是更全面的、更高层面的竞争。

光伏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内部调整变革期。业内人士称,在产能上升不足、短期供不应求阶段,技术尚拥有红利期。但一旦进入竞争成熟期,考验的是各家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

东吴证券认为,未来随着硅片技术变革减少、落后产能淘汰率下降,硅料等瓶颈因素消失、产能利用率提升,硅片名义产能存在过剩风险。硅片质量为后续竞争的关键要素。硅片产能过剩将放大硅片质量的重要性,下游对质量优秀硅片的倾向性凸显。

此外,根据黑鹰光伏早前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财年,在超过140家光伏主流上市企业中,包括通威、隆基、晶澳等在内的10家企业净利之和,占据了所有光伏上市企业的净利之和的66%!

当优质资源向头部集中,扩产就是出清落后产能的行动。小厂的生存空间必然会被进一步挤压。

近年来,光伏企业加速跨界储能、氢能或能源数字化,就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同样,跨界而来的企业,如明阳智能、三一重能、比亚迪等,也均是在风电、储能等领域构建了足够的优势,占有渠道优势。光伏行业的竞争,或者是能源行业的竞争,早已是强者之间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