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6岁的梁实参加了他人生的第27次高考。相比以前,这次进考场时,他终于没再因为被误认为是“学生家长”而被拦下了。过去几年,随着媒体的大肆报道,他在四川考界已经出名了。

临近高考前,梁实特地在自己的个人社交账号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回应网友对他“为炒作而高考”的质疑。但他的回应等于没有回应,他说:

“我前两天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质疑我的高考动机,好像觉得我是哗众取宠,有炒作的嫌疑,对于这个问题呢,我就不想做回应,我做这个和他们辩驳的情绪和体力都没得。就是这样子的。”

视频中的梁实头发和胡须皆已花白,眼周皱纹很明显。怎么看,他都像一个离高考很遥远的人,可至少今年,他的身份依旧是“高考生”。所不同的是,如今,他的“高考生”前面已经被加上了“史上最牛”的前缀。

梁实视频截图

梁实曾被人拿来对比湖南的“高考王子”曹湘凡,但他的粉丝对此很不屑,他们认为:曹湘凡是为了名利高考,而梁实对高考的执着更像是朝圣。

梁实的粉丝对他的高考目的的解读说服了很大一部分人,毕竟,相比曹湘凡等同样执着于高考的人,他在高考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了。

“赢家数据”:一,梁实和妻子刘群住在成都一套100多平的房子里,价值约130到210万,且房产不止一处。二,梁实的儿子在美国留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每年花费几十万,足见其家底之丰厚。三,梁实本人的服装、建材等生意做得很成功,1998年时,他做生意的纯利润就达到了一百万。四,他和妻子感情和睦,两人的生活也相当滋润。

梁实的粉丝认为:梁实参加高考,是一种精神追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梁实已经满足了前四种,所以开始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了。

梁实执着于高考,当真是为了“自我实现”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还得回到他长达27次的高考经历中去找寻。

梁实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他家有兄弟姐妹五人,父母从小就希望他们五兄弟姐妹中能有一人考上大学。在父母的影响下,梁实从小就把“考大学”当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梁实人生的第一次高考是在1983年,当时他年仅15岁,可能是因为年纪太小的缘故,这第一次高考,他连预考都未通过。

不甘心的梁实在第二年再度参加了高考,结果依旧是名落孙山。之后,他又接连参加了几次高考,结果依旧是失败。

和大多数无法考上大学的落榜生一样,落榜后的梁实只得在父母的劝说下进了一所技校。很明显,他的父母想劝儿子放下高考的执念,毕竟,对人生做适当妥协是成长的一部分。

可有的人天生不喜欢妥协,梁实不凑巧恰好是这种人。

1991年,梁实成了一家木材公司的正式工,当年年底,他还结了婚。人都说,结了婚的人都会更务实,梁实的确务实了,他更加努力挣钱养家了。可眼尖的父母却发现:他并没有放弃那个关于高考的梦,他依旧经常抱着高考的复习资料啃,而且啃得如痴如醉。

最让父母觉得难以置信的是:为了工作的同时能参加高考,他竟一次次地找主管木材公司的林业局磨,请他们帮忙出具相关证明,让他能以社会人士身份参加高考。可那样磨完之后,他还是没能考上大学。

眼见他一次次落榜,周围人都劝他考个成人大学得了,他的好友甚至说:“不都是大学嘛,差不多!”梁实曾经动摇过,他甚至尝试了成人高考,并考上了一所成人大学,可考上后,他没有半分高兴,为何?因为这和他最初的心理预期不一样。

梁实心目中的大学是正儿八经的重点大学,他的理想大学是双一流的985高校四川大学。梁实想都没想就放弃了成人大学的入学资格,再次翻开了高考资料。

1993年,梁实所在木材公司倒闭,他不得不开始创业。创业后的日子更加忙碌了,儿子一天天长大,家里的事也多了起来。梁实的妻子和父母都想:这下,他不会再惦记高考了吧。

梁实并未放下高考,他的书柜里,始终摆着高考资料,没事的时候,他总要拿出来翻翻。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实觉得自己对考试越发有把握了,他总结了:语文最重要靠记忆,数学靠逻辑,至于英语嘛,自己重点要突破的是听力。

梁实对考试越来越有把握了,可高考似乎离他越来越远了,因为他的年龄已经越来越大。

2001年,教育部发文宣布:高考报名取消年龄限制。这一下,梁实怎么也坐不住了,他激动地把高考复习资料直接放到了客厅,他甚至“明目张胆”地对妻子说:“现在事业走上轨道了,可以花时间做点喜欢做的事情了。”

梁实的话让妻子震惊,但她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她说服了自己:“别的男人爱好是钓鱼、打麻将,嗯,他的爱好是高考,随他去吧!”

妻子的默许,让梁实精神抖擞,2002年,35岁的梁实再度参加了高考。考试当天,当他激动地拿着准考证往前冲时,却被学校老师拦下了。“家长不要进,家长不要进!”老师冲着他喊,他慌忙掏出准考证“自证”身份。

那天的梁实成了考场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因为长期创业,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显老,才35岁,他就有点过劳肥了,他的双鬓和胡子都有些发白了。他的长相,让他成了考场里的特殊存在。

梁实并不在意这些,他的注意力全在考卷上,提笔答题时,他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激动。以至于握笔的手,竟有些微微发抖。

这以后,梁实又接连参加了无数次高考。可他的分数总是很难突破400分,因为参加高考次数太多,他的事迹开始被媒体关注。而周围的人也开始留意到这个奇特的考生,有的人对他投来钦佩的目光,有的人则表示质疑。总之,梁实的世界不再如以前那般平静。

开始受到关注后,梁实有些不适应,他感叹:“我只是想要一张安静的书桌”。为了不那么引人注意,梁实去茶馆学习时,总是猫在小角落里。

世界变得热闹起来以后,问他各种问题的人也多了起来。他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一直高考啊?”“你考上以后,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对梁实来说是好回答的,参加高考,不就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吗?相比之下,第二个问题着实有些为难他,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对啊,下一步是什么呢?很多人考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或者为了出人头地,或者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三样,他都已经有了。

想这些问题,可比做高考题目要难多了。梁实答不上来,只好推说:“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没有计划,我就是想上个好的大学。”

漫长的高考路上,梁实所受的最大的打击,并不来自于高考失败,而是来自于一个985毕业生的一段话。这个985毕业生曾在听到他的事迹后劝他说:“考985院校是要智商、天赋的,没有智商、天赋,就是给你50年,你也考不上啊!”

梁实听懂了,这位毕业生是在劝他放弃大学梦,老老实实地过日子。

梁实因为这句话整晚失眠,他回想起了很多,他确定:自己确实没天赋。但临近天亮时,他突然想:没天赋就不能上985吗?我偏要证明给他们看。

除了这位985毕业生,他的朋友也曾给过他类似的“打击”,他的一个朋友曾取笑他说:“是不是要找你老丈人打一耳光你才醒得到喔?”他听明白了,朋友是在讽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范进”。

有的朋友还拿他打赌说:“只要你三年之内考上大学,我就拿5万元作为读书费用。”这些话,梁实也听懂了,朋友实际在讽刺他绝对考不上。

能完全不受这些话语影响是假的,毕竟,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情绪的活人。可相比普通人,他总是能够让自己用积极态度,去面对这些消极的话。

相比这些嘲讽他的朋友,梁实的儿子对他的执念也并不看好。2011年,是梁实儿子的高考年。可得知父亲将和他一起高考后,他说什么也不肯让父亲辅导了。儿子甚至还撂下话说:“你可以跟我一起高考,但我不许你过问我的学习。”

梁实听到这话后多少有些寒心,他心想:曾国藩的父亲也曾和儿子一起科举,这有何不妥?儿子为何不能像曾国藩看父亲那样看自己的行为呢?

梁实心里虽有不解,但他依旧尊重儿子的选择,高考前,两父子一人一个桌椅,各复习各的。梁实暗暗在心里跟自己说:“谁考得好还不一定呢?”

2011年的高考,45岁的梁实再度落榜,他没能考过自己的儿子。

2014年,第18次参加高考的梁实终于突破了400分,他总成绩为427分,离三本线仅有19分的差距。成绩出来后,他很淡定地说:“川大数学系,又没戏了。”

2016年,梁实的考分达到了453分,这是他20次高考中,第一次达到二本线。成绩出来后,他依旧很淡定,就连志愿填报他也放弃了,没错,他心里认死了四川大学。

一个人一旦认死了一个目标,他就不会轻易改变。妥协退让,那是普通人干的事,不是那种有了死目标的人愿意做的事。

然而,这之后的数次高考中,梁实的分数多次位于二本线以下,他的分数距离他心目中的一本线,差了一大截。

第26次参加高考,即2022年高考时,梁实做了一个巨大的让步,他改考文科,目标仍然是四川大学。

2022年6月23日,四川高考分数线公布,梁实总成绩为428分,其中,语文84分,数学92分,英语81分,文科综合科目171分。他的分数离二本线,差了38分。

当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梁实想都没想就决定再考。

成绩并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他自己依旧信心十足,2023年高考前几天,他还公开说:“我对自己能考上四川大学有信心,我觉得问题不大。”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23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梁实将面临人生的27场高考失败。之后,以他的性格,他将迅速投入下一轮高考的准备中。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自我妥协”,这句话,梁实是绝不认同的,他没说一句话,就已经用他的行动表达了反对。

梁实是另类的,但也是发光的,他的不妥协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某种程度上,他正在做的是无数人想做,却因为各种原因搁置或者放弃了的。

无数人的人生是不断向现实妥协的人生,也因此,当人们看到如此不愿意妥协的梁实时,会本能地关注,并受到感染。

梁实是单纯的,他单纯到只是想去上个大学,而已。他要的是那个过程,而不是那个可能的结果。在这个多数人都在为功名利禄而求学的时代,梁实却始终在为求学而求学。单凭这一点,他就是可贵的。

现代作家张爱玲曾说:“很多事情的发展注定会迎来结局,不要在乎结果,只要好好享受美丽的过程就好了。”

说这话的张爱玲是个看重过程的人,她坚信结果是一个相对短期单调的概念,过程才是具有极大丰富性,能够体现自我实现的内涵和实质的存在。

梁实的妻子曾评价丈夫做高考题时永远“如痴如醉、如梦如幻”,这种精神上的陶醉并不被人理解,但它却恰是过程的一部分。

当多数人都盯着他的成绩单时,梁实却已经在高考的过程里得到了很多很多。或许,他在过程里得到的,比最终的“结果”要多得多呢。

再或许,我们今日对他的热议,也是他执着高考“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也正把它当成“享受”呢!不管怎样,对于这个时代里坚持不妥协的英雄,我们都应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