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思想道德

《周易》的思想道德

作者:王万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易》以其精深的“天、地、人”三才与大和哲学,论述了宇宙万物辩证统一的规律。然而《周易》的思想重心更在于社会人生哲学,在于崇尚道德哲学。

道德,这两个字,原本是分开的。道就是道理,德是得到的意思,把道理付诸于实践而有所得,就是德。易学倡导“天人合一”,人道能成天道,人德能成天德。但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而天道却是无穷的。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发挥仁心,感应天地与他人,人在道德精神方面随时能与天地万物相合。

《周易》崇尚道德哲学,其包含品德、道德,然而更侧重于功德、德业、德政等。所以崇德的主题内容是尚仁、崇义、大业和义。《易传》中出现的“仁”字有八个,出现的“义”字有三十三个。用今天的话讲,道德的狭义概念是指人伦道德、社会公德、行为准则和大自然的关系。这些道德修养的见解,都是从《周易》发源而来的。

易学所体现对人自我价值的主体在“治外”和“求内”两个方面。“治外”倡导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求人们积极投身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如《节卦》六三爻辞说,那些不加强节的修养的人,尽管有时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咎灾,但却易陷入唉声叹气的悲惨局面。九五爻辞说,以节为甘,这是较高的修养境界。“节”本是对主体修养的一种道德要求,易学把它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相联系,突出表现在把道德思想同治理国家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理念。

《周易·系辞上》开篇名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可以说是大自然的秩序。大自然和人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的,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天尊地卑,并不是天尊贵地卑贱,而是天远大,地近小。这天地的一高一低,参照物是人,有道是君臣父子各尽其责。做人需要有较高的修养,磊落的人格,宽阔的胸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者,是指人生得意、志向抱负实现的意思;穷是指意气无法伸展,仕途没有达到。这就是人生哲学,恰当地给自己定位,给人生以精辟的指导,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没有真本事不行,有了真本也未必能行,这是因为时代造英雄。

诸葛亮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说得很中肯。君子的品行,要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心智,不宁静下来就没有深邃的洞察力。虽然时代的变迁会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但是总有一个明确的准则,关键是自己的道德品格。要知道上天是公正的,但上天却是无法公平的,上天能给人们同样的机会,却不能保佑或保证我们能有同样的结果。

圣人论道德一如既往,苦口婆心地教导人们积德行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建立和谐美好的世界。《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二十九个卦讲到君子德行的修养,《周易·系辞下传》中又有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专题论述道德修养的方法。孔子说:“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这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国民道德水平的高低,关乎民族的复兴,关乎国运的兴衰,关乎天下的太平,确实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原载2015年2月11日《安阳晚报》国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