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病夏治”中“冬病”是指人体在冬季易发、多发、复发和加重的相关疾病;在自然界阳气最为鼎盛的三伏季借势治疗,称之为“夏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主要有效疗法,采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借助此时人体与自然界阳气最盛旺的时机,温补阳气、驱散寒邪,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达到疾病标本兼治的目的以及预防保健的作用。

2023年冬病夏治时间表

为您奉上

伏前:7月1日~7月10日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7月30日

闰中伏 :7月3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冬病为何要在伏天治疗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学特有的养生方法,它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以调整作息起居模式,才能保持人体健康。古人根据“春夏养阳”提出“冬病夏治”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事占个“先”?NO!时机不能错

很多病人听着“冬病夏治”便认为只要是夏天都可以进行治疗,但同样是夏天,人体的状况却不一样。冬病夏治强调要在夏至之后自然界最为炎热的时候进行是有原因的。

尤其在江南地区,夏至前是特殊的梅雨时节,虽然气温已经很高了,但梅雨没过,此时如果在药物的作用下皮肤腠理被打开,暑湿之邪就会趁势而入,反而容易招致疾病。

进入七月后,湿热减退,先后迎来小暑、大暑。此时人体阳气日益强盛,可顺应伏天将至、阳气渐旺的趋势,在小暑和初伏之间增加一次冬病夏治,能更好地助益冬病夏治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伏贴适应症

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易感冒者;

慢性胃肠炎、腹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

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虚寒性关节炎;

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宫寒、痛经、产后身痛等;

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亚健康状态。

冬病夏治期间应该注意

01不洗冷水澡

虽然能迅速降温,但也在无形中给血管增加负担,毛孔张开的同时,也会使寒邪、湿邪通过毛孔进入到体内,也容易诱发面瘫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不通宵熬夜

晚上9点~23点,是三焦经循行的时段,这个时候宜入睡,修养生息;而晚上23点~1点,则是胆经最旺的时候,胆汁需要新陈代谢,如在此时入睡,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辰也是养肝血(阴)最好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不贪吃“三果”

1、冰西瓜:性寒凉,虽然能解渴、利尿,胆=但对肠胃极其不友好,使用过多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2、芒果:高糖的芒果也属于寒性的水果,由于糖分摄入过多,也易导致上火的症状

3、荔枝:荔枝性温,不宜过多食用,以免引起上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