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孕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富、贵、贱、高、低之分。
提起中国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百家姓是《百家姓》。因为它与《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字文》等;都被旧时列入孩童的启蒙读物。《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宋朝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姓氏又何止504个,就是仅仅汉族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派生出来的。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姓氏不断变化、增多。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两位学者的统计,已发现的中国人姓氏(包括少数民族和元清时代蒙、满两族译改的姓氏)多达1193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汉族人现在使用的姓氏约3600个,平均每个姓30万人。全国最大的五个姓是李、王、张、刘、陈,人口之和达三亿五千多万。李、王、张三大姓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
洪姓是中国第九十七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地区。当今洪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总人口大约有240万。
得姓始祖共工。上古黄帝时任水官。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帝位,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撑天庭的柱子被撞断,大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改称洪姓,并尊共工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作为姓,洪出自共,也即共工氏的共。共即共和,是一个会意字,以廿、艹组成。井,表示两手捧物。共的本义,以二十人皆辣手之意:多人共作一事,即为同。甲骨文中共字有两款,一种是像四只手共力之形;另一种像双手向上恭敬地洪字古文捧物之形。物为一方形,可以想象是块玉,更有可能是块重物、需要多人共同出力,才能举起。犹像双手搬着石头,正是共工氏搬石壅防百川的图像。
由于共工氏能治理洪水,称大洪水为洪,洪姓与共姓有关,与能治理洪水有关,“共”演变为“洪”,进而产生洪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洪姓有两大来源:共氏和弘氏。
第一支来源于共氏。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作乱,灵帝的随从官有姓共的,为避祸改姓洪,原籍敦煌,改洪姓后迁至青州,至三国吴,其后裔宣城人洪矩为庐江太守。洪姓历史至少有1800年。
第二支改自弘氏。唐高宗太子李弘死后谥号孝敬皇帝,毗陵洪姓本姓弘,为避李弘名讳而改姓洪。又,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因避其名字之讳,豫章和曲河弘姓均改姓洪。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在秦汉时期东南地区的山越族中早有洪姓,不久与中原南迁汉人混居,最后同化为东南洪姓汉族,是组成东南洪姓的重要成分。直到清朝之前,洪姓人群中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其他民族血缘的融入。清前期,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清蒙古八旗姓乌兰氏、弘吉刺氏等先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氏,成为北方地区的洪姓。南方土著中的洪姓最早来自东南地区洪姓汉民,加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洪姓又恒到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洪姓形成后,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江苏和浙江等地,人口发展速度,当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
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9刀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洪姓总人口的43%,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洪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8%,排第九十六位。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口的33%。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这三省集中了洪姓总人口的20%。宋、元、明600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全国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洪姓人口大约有240万,为全国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洪姓人日由17万增加到240余万,增长14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基本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洪姓人口增加率呈A形。
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的40.2%;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这五省占洪姓总人口的32.6%台湾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口14.3%,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
自明至今600余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洪姓的郡望主要有敦煌、宣城、豫章三个。洪姓的堂号除与都望相同者外,著名的还有双忠堂。“双忠“堂号出自宋朝洪皓。礼部侍郎洪皓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他不屈服,常派人回朝廷通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也因不屈服而被扣留。耐称"父子双忠”。
2、宗祠楹联
才称四子;书列三奇。
三陪凤阁:四达銮坡。
桃实竹枝,瑞成连理:机声灯影,图绘慈恩。
敦盛宗子,源来一本;煌明衍派,义属同家。
3、族规家训
敬天地,奉祖先;积善德,笃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教子孙。
悯鳏寡,恤孤弱;杜奢华,尚简朴。
正颜色,执敬语;勤桑农,精文读。
慎交游,戒淫赌;攻职业,择邻处。
优奖劝,明赏罚;谨冠婚,重丧仪。
秉师道,厚友信;递薪火,传古今。
尊礼法,睦宗族;崇家风,承祖训。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洪姓族谱295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洪姓历代名人88名,占总名人数的0.2%,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九十七位。洪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5%,并列排在第五十五位;洪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4%,并列排在第七十七位;洪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7%,并列排在第七十五位。
最负盛名的洪姓历史人物
三国吴庐江太守洪矩:北宋绍圣进士、史部尚书洪拟,徽猷阁直学士洪皓,钱币学家洪遵;南宋文学家洪迈,金石学家洪适;明清之际先为明崇祯时兵部尚书、后为顺治时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清朝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戏曲作家洪升,史学家洪钧、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干王洪仁开。
冯志亮,字启玄(一字德恭),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启玄国学社创办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诗人、修谱师、品牌推广人、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现担任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夏易经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冯志亮与蓝海观点》《次时代的网络新闻营销》《百家姓寻根手册》《家史家谱编修实务》《传记写作实例分析》《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