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与会嘉宾将围绕如何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金融合作、提振发展信心、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展开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就绿色金融、整治金融市场乱象、监测监管资本市场交易行为和外汇政策等作了发言。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胡萝卜加大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现“双碳”目标,中国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意味着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必须发生深刻转变,其中绿色金融将在平稳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作出“双碳”部署后,人民银行坚决把绿色金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就是让社会知道是谁排的碳、排了多少碳,社会各方能够测算并验证排碳和减碳行为。只有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确保排碳数据真实准确,才能防范“洗绿”、资金套利、项目造假等风险,其他一系列碳减排政策才有基础。

二是完善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显著提高排碳成本可以理解为“大棒”,适度提高则是“中棒”或“小棒”,而人民银行设立的支持工具则是激励机制中的“胡萝卜”。2021年,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的发展。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发放的碳减排贷款,由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一定期限的再贷款资金支持,利率为1.75%,精准直达绿色低碳项目。人民银行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到期收回,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自担风险,这样的“胡萝卜”激励机制是适中的、市场化的。

三是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人民银行于2021年搭建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框架,组织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开展了针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航空、石化、化工、造纸等八个重点排碳行业的碳成本敏感性压力测试。此外,还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型政策,组织部分地区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通过开展相关工作,金融机构管理气候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处理好减排与发展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节奏和力度更加合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 李云泽

坚决扛起新时代金融监管的职责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彰显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我们将坚决扛起新时代金融监管的职责使命,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我们将紧抓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这个关键,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加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强化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改进对外贸易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奋力开创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当前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厘清责任边界,拉紧责任链条,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的责任体系,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

坚决打好防控金融风险主动仗。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风险事件,虽然对我国直接冲击很小,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练好穿透监管“绣花工”,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真正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完善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多渠道充实处置资源,充分调动各方主动化险积极性。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发展。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我们将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强化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完善管理流程,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我们将以自身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风,用铁肩膀挑起监管重担。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易会满

严守监管主责主业 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监管是证监会的法定职责、第一职责。证监会将主动适应资本市场新形势、新特点,不断提高科学监管、分类监管、专业监管、持续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坚决维护资本市场“三公”秩序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突出监管的全覆盖。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金融监管体制和职能分工,突出将所有金融活动依法纳入监管。证监会将以落实机构改革为契机,及时查补监管不到位、不及时制度短板和漏洞,按照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推动依法将各类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持续健全各个条线、各环节监管的制度体系。

二是继续统筹开放与安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开放,扎实推动境外上市的备案工作,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拓展优化与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双向开放的格局,同时坚持风险防控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不断完善看得清、管得住的机制安排,扎实推进常态化、可持续的跨境监管合作机制。

三是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发挥好资本市场透明度高、规范性强的优势,坚持和加强穿透式监管,依法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强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协同监管,推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快推动发行、上市、机构、债券等各业务条线监管转型,加强监管透明度建设,着力提升监管科技化、智能化水平,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着力加强全面实行注册制以后的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生态的塑造。

四是坚持稳预期,守底线。当前,宏观经济金融风险的关联性、系统性进一步增强,给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创新方法突出重点,稳妥有序化解债券违约风险,持续加大对伪私募、地方交易场所等重点领域风险的整治,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激发市场的活力,加强与有关方面政策协同,稳定和提振市场的信心,守好底线,全力维护股市、债市、期市的平稳运行。

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下一步,证监会将会同有关方面一道深入落实《引领区意见》,大力支持浦东综合改革试点,助力上海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潘功胜

中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仍具备良好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2020年以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在2.4%到3.4%之间窄幅波动,最高与最低点的极差不到100个基点,显著低于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同期波幅近400个基点。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稳健的金融周期为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充足稳定的融资。2023年初以来,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总体是上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4月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由4.4%上调至5.2%。两天前,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由4.3%上调至5.6%。

人民币资产具有竞争力的真实利率,为我国贸易投资伙伴持有的人民币资产提供了良好的保值能力。以2年期国债收益率减去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中国的真实利率处于1.7%左右,与大幅加息后的美国国债真实利率相当,显著高于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同等产品利率水平。

2023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跨境资金流动由年初较高顺差趋向基本平衡,外汇储备稳中有升,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4月中旬以来,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美元指数在美国债务上限问题、中小银行风险问题、美联储加息预期有所升温的推动下,美元指数在4月中旬以后开始走强。同时,叠加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些波动,但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预期和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相对稳定。

向前看,中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仍然具备良好基础。一是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上行的态势,二是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元走强较难持续,外溢影响有望减弱。

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呈现较强的韧性,市场主体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汇率避险工具更多运用,以及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的大幅提升,也大幅压缩了汇率风险敞口。外汇市场监管者在面对市场的变化时,也更加从容、更加淡定、更加成熟、经验也更加丰富。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好我国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