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矫正工作事关社会和谐、家庭幸福,茌平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践“公”与“司”联合、“特”与“特”结合、“教”与“管”融合的“三合”社区矫正工作模式,不断规范管理、加大思想教育、努力促进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守住社区矫正的法治阵地,也彰显法治的温度和力量。

“连续几年表现都好,性格开朗了,心态也阳光起来,能自食其力,也乐于助人。”6月2日,在茌平区贾寨镇商业街,工作人员询问陈雷(化名)的矫正情况,居民们热心地反映着真实情况。

五年前,陈雷一时冲动触犯法律获刑,假释后,在茌平区司法局贾寨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他较短时间内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开始了全新生活,这都离不开全新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为夯实“公”与“司”联合基础,茌平区司法局及聊城市公安局茌平分局联合下发《关于乡镇(街道)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加强衔接配合规范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方案》等文件,实施公安与司法“双向联动互通”矫正协作机制,派出所和司法所共商共建,实施“线上审核+线下调查”的判前评估,确保法院判前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全方位掌控;全程协作开展矫正宣告、法治教育、督导谈话、治安管理等必要矫正环节,从而确保了矫正对象不脱管、不漏管和不失控。在日常矫正工作中,将“特”与“特”结合,让特殊场所实现特殊价值。茌平区整合零散资源,在茌平区特殊学校成立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基地,在振兴养老院、贾寨养老院等3个养老院成立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对口帮扶站,把“一地三站”打造成为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窗口。

成立社区矫正队伍创城志愿服务队、新冠疫情志愿服务突击队,发动组织社区矫正对象为所在村居(社区)进行义务消杀服务,以实际行动彰显自我改造、重塑信心、修复社会关系的决心和信心,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融合。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分批到博平袁楼革命教育基地和烈士陵园进行红色教育学习,缅怀革命先烈,培养爱党爱国情怀,同时也激励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改造、认真悔过,自觉接受监管,早日顺利回归社会。

同时,茌平区还将“教”与“管”融合,采取严格管理与温馨关怀并重,用心用情织就暖心互助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严格落实“两流程、多举措”管理模式,确保日常报到指纹、面部、身份证“三合一”识别等管理方式,采用走访、座谈,对话、交流等方式,了解困难,化解矛盾,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生活帮扶。依托“山东省智慧矫正平台”实现矫正的“工作在掌上、管理在指尖”科学模式,有效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效能。截至目前,辖区开展“一对一”谈话218人次,心理疏导156人次,教育帮扶45人次,为生活困难社区矫正对象捐赠活动3次。针对未成年人,茌平区封存矫正对象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家访及捐助活动,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帮助矫正对象缓解心理压力,树立生活信心。近日,矫正对象陈斌(化名),已经在工作人员帮助下,顺利的考取驾照,并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另一名矫正对象,已经开始重返校园。(张春华 周法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