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旺,农民富,乡村兴。近年来,崔家集镇向阳村凭着一股艰苦创业、敢于尝试的精气神,逐步破解隐藏在小西红柿身上的致富密码,走出一条具有向阳特色的强村富民发展道路,把曾经“十年九不收”的南大洼变成乡村振兴的“明星村”。

芒种至,田间麦浪黄,枝头鲜果香。这是一年当中农民最繁忙的季节。与北方地区大多数村庄忙着抢收抢种一样,向阳村的忙碌从清晨5点就开始了。

笔者从向阳村向阳共富产业园区的瞭望塔向四周望去,目光所及几乎都是错落有序的西红柿大棚,细细闻一下,空气里仿佛弥漫着一股西红柿的甜美果香。

沿着宽敞的生产路,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大棚。大棚里红彤彤的小西红柿早已挂满枝蔓,带着清晨的露珠,泛着红艳的色泽,沁着冰凉的幽香,静待主人的采摘。

“家里一共有两个大棚,今年收益不错,地头收购价在四五块钱左右,按照一个大棚产量4万斤算,收入在20万元左右。”向阳村村民李振娟介绍说,村里像她家这种情况的有很多,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大棚,与过去相比,村民收入翻了好几番,手里有钱花钱也大方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得益于独特的小气候和土壤环境,这里产出的釜山88小西红柿皮薄肉厚,甜度高达12度,维生素是市面上普通番茄含量的1.7倍,出色的品质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作为全国小西红柿核心产区,每年从这里产出的小西红柿高达5万多吨,远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向阳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西红柿种植村,家家户户种大棚,村民靠小西红柿过上了富裕生活。看着如今生活富足蒸蒸日上的向阳村,很难想象,15年前,这里还是“十年九不收”的贫困村。“以前向阳村是名副其实的洼地,有点水就涝了。我从小在村里长大,一直在村里干。以前这里种过棉花也种过桑树、杜仲、金银花,都没挣到钱,老百姓不怕吃苦,怕的是吃苦挣不到钱。”向阳村党委书记鞠炳锦说。

一年到头忙种田,每到年底无剩余,这就是当时向阳村的真实写照。面对困境,向阳村村民不断探索尝试,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2008年,一次偶然机会,鞠炳锦带着村里30多名村民外出学习,第一次看到大棚种植的高收益,村民们被深深震撼了。回村后,村里连夜召开会议,最终18户村民决定大胆搏一回,一起搞大棚种植。地不够,就换地,钱不够,就贷款,好不容易建起了大棚,又因为没经验,种不出满意的果实,对外销售更是难上加难。“当时就抱着试试的态度,挣钱不挣钱谁也不知道。种的少,规模小,管理技术也不行,一开始属于探索阶段。当时自己拉着出去卖,凌晨两三点钟开着三轮摩托车就出门了,就想把果子卖出去。”回忆起种植小西红柿的辛苦,向阳村村民王峰得说。

秧苗种不好就学技术换品种,把北方20多种西红柿挨个尝试一遍,果子没人收就出去跑市场,自己拉着进城零卖,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村里的18名先行者咬牙熬过了艰难的8年。2016年,崔家集镇整合上级拨给6个经济薄弱村的扶贫资金540万元,决定高标准建设36个冬暖式设施大棚,打造蔬菜扶贫农创示范体。向阳村凭着自身优势和积极争取,把项目落户在了村里,给不少早就想建大棚但没有资金的村民带来了机会,大家纷纷报名租赁大棚加入了合作社,这也给村庄后来的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设施大棚建起当年,我们就见效益了。到了2017年,一个大棚平均收益9万元左右,这时候扶贫资金、乡村振兴资金、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都进来了。到了2018年,全村拥有大棚200多个,2019年达到600多个,到了2020年,大棚数量达到800多个。”鞠炳锦说。

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次飞跃,厚积薄发的向阳村村民没有让这次机遇轻易流失,他们不断完善种植技术,不断拓展销售市场,从最初的贫瘠南大洼到如今大棚连片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从开始的18位先行者到现在“一户一棚”的突破性转变,时至今日,向阳村已建起2400余个设施栽培大棚,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年产小西红柿5万多吨,实现年销售收入超8亿元。“崔家集西红柿”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小小西红柿在向阳村成为了真正的“致富果”。“现在买房子不愁了,村里全款买房的很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向阳村村民马福花介绍说,从2009年种植小西红柿开始,她已种植了14个年头,村民们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一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两个、三个大棚,小西红柿带来的可观收益让不少年轻人也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不光从事农产品种植,还参与收购,在小西红柿这条产业链上越走越远。

向阳模式的成功也让崔家集镇党委坚守了共享共富的新思路。2022年,该镇在向阳村顺势建起了崔家集乡村振兴示范园,全镇19个新村每村一个棚,收益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实现了每村每年增收不少于13万元的集体收入,共同富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落日的余晖渐渐隐去,种植棚里慢慢归于宁静。村里缓缓升起缕缕炊烟,每到这时,收购商们才刚刚开始一天的工作。在这里工作的除了周边的村民,还有不少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有的种大棚,有的分拣果子,有的干装运,都能有不错的收入。村里的老人常说,尽管生活富足,但老一辈留下的勤劳传统不会忘也不能忘,尤其是经历了几代人的贫苦与开拓,向阳人比任何时候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

到了晚上10点钟,向阳村的忙碌仍在继续。每到夜幕降临,振兴路上就会停满大大小小的运输车辆,40多家西红柿销售点正在紧张有序地将白天采摘的西红柿果进行装筐装车,随后便连夜发车,将这份独具特色的向阳甜美发往全国各地。夜色渐浓,向阳村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回归宁静欣然入睡,再过四五个小时,就将迎接又一个朝阳与希望。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特色,一颗小小的西红柿不仅富美了向阳村这座村落,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海英作为村里第一批种大棚的先行者,目前两口子管理着两座大棚,近些天随着天气变热,上午10点以后,大棚里温度高达34.5度,很难进行作业,为了跟上小西红柿生长进度,两口子每天从清晨5点就开始摘果,虽然辛苦,但年年丰收又有市场保障,家里的年收入也从原本只能保障年吃年用增长到40多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两口子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本事,以前就靠种几亩地,哪敢寻思现在一年挣这么些钱,真是不敢想。”向阳村村民孙海英说。

与往年自己跑市场不同,现在村里光收购商就有40多家,棚内刚摘完果,棚外就有人等着收,每天都能见到收益。孙海英说,种植小西红柿收益不错。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大棚,有的一家有好几个,基本都是靠这个吃饭。在销售方面,本地的、外地的收购商有很多,种植户不用拉出去卖,在家门口就有收购的。现在一天能摘200多斤,摘完后马上就卖了。坐在田间地头挣钱,这是老一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家家复式小楼,户户门前有车,早就成了向阳村的标配。

建了大棚,还得有技术支撑,鹏义农资店就是村里的第一家农资门店。“第一批大棚建了18个,大棚建起后种植需要农资和各方面的服务。那时候卖农资不多,我引进了一些农资,也引进了各方面农业技术。”向阳村村民鞠朋义说。随着大棚数量的连年翻倍,村民们对农资技术的需求也慢慢变多,不少技术专家也成了村里的常客,为小西红柿的品质和产量保驾护航。

小西红柿种植的成功引进不仅改变了老一辈农民的生活方式,也给村里的年轻人带来创业机遇。朋涛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鞠朋涛介绍说,现在一天上班十几个小时,因为量比较大,早上一般6点左右就开门收货,一直忙到半夜12点甚至凌晨。“果农把果子送过来之后,我们用选果机一级一级分级,每一个装果的工人装的等级都不一样,用选果机分好等级后就开始装。”鞠朋涛说。

跟大多数“棚二代”一样,鞠朋涛刚毕业的时候也在城市打过工,2020年,他看到家乡大棚种植的飞速发展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带着新思路新想法,他尝试通过线上进行市场对接,在全国各地发展固定销售点。3年下来,不仅提高了村里小西红柿的市场影响力,自己的销售事业也做得越来越红火,曾经的上班族成了年入百万的创业青年。“现在一天能出1.5万斤左右,主要发往南方市场。打包后一般两天两夜就能到,一年中除了过年时休息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发货。”鞠朋涛介绍说,对于村里很多年轻人来说,发展小西红柿种植是个很好的机遇,很多年轻人借此机会回来,得到了不错的发展。

不仅线下抢手,向阳村的小西红柿在电商领域同样影响深远,不少年轻人都在西红柿大棚里做起了直播带货,一台手机一个马扎,一边摘果一边直播。来自周边村的郭从锋目前已经是抖音里小有名气的小西红柿主播了,为了做好电商直播,郭从锋特意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成立了满天下果蔬专业合作社,目前在抖音商城和拼多多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当天采摘当天发货,全部是新鲜的。一开始的时候从一单到两单十单,中间也经过很多困难,但我们慢慢克服,要求达到最好。我的初衷就是给老百姓把价格提上来。”郭从锋说。

如今,随着小西红柿产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离乡人回到了向阳村,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汇集到向阳村,既聚起了人气也留住了乡愁。为了让百姓富足的生活过得更舒适,村里修起了四通八达的生产路,完善了村庄的亮化绿化,教育、餐饮、医疗等配套设施更是样样齐全标准高。让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再只属于高楼林立的城市,在这广袤的乡村田野上同样充满机遇和活力,这是向阳村跨越百年的华丽蝶变,更是向阳人团结拼搏的辛勤回报。“2007年时候,幼儿园就是空的,到了2020年,园长找我说学生满园了,因为很多年轻人把孩子带回来了。”鞠炳锦说。

没有付出怎会有收获,对于向阳村的人来说,这份付出与艰辛显得更加不易。经过几代人的拼搏与尝试,向阳村村民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道路,实现了真正的共同富裕。

[记者手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团结奋进、敢闯敢拼、勤劳勇敢的向阳村人通过摸爬滚打,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农富农的特色产业道路,实现了共同富裕,就像积极向上的向阳花,永远追随阳光、勇毅前行。乡村振兴高质量前行,正需要千千万万像向阳村人一样的新时代农民去拼、去闯。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实际行动,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离开向阳村,踏上回程路,结束了3天的体验蹲点,让笔者感触最深的不是一座贫瘠的盐碱滩如何一步步变成寸土寸金的致富村,而是每个向阳村人身上所展现出的拼搏精神,不管是深耕沃土的老农民,还是敢于创新的新农人,都在铆足干劲一门心思往前赶,不畏失败挫折,更不会安于现状,用智慧用勤劳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把致富的金钥匙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属于向阳人的奋斗故事,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壮阔颂歌。

◆来源:平度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勇 延臻 庆坤 文龙 晓辉 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