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中国东南部最大淡水湖。关于太湖的形成,说法很多,但其中最浪漫的莫过于远古扬子江和钱塘江,以“双臂环抱”的姿态,用江水冲刷而来的泥沙将太湖从远古海洋中给“抱”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太湖全图

太湖有很多别称。《禹贡》中称震泽;《山海经》和《尔雅》中称具区;《史记》中称五湖(胥湖、莫湖、菱湖、游湖、贡湖);五湖之外还有三小湖,梅梁湖、金鼎湖、东皋里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2-1864年左右苏州府阊胥二门外附郭地舆图,图中可见东、西洞庭山

按清代乾隆年间记载,太湖周围五百里,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余里。湖中有七十二山(最负盛名的便是东、西洞庭山)。横跨苏州府(吴县、吴江县)、常州府(无锡县、宜兴县)、湖州府(乌程县、长兴县)三郡,四周皆是江南税赋集中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湖备考》中太湖全图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建都于姑苏城(苏州),太湖就是吴国都城西域的重要屏障了,吴国于此设有大量烽燧和军事码头。吴越曾于夫椒山(西洞庭山)大战。

历史上太湖水域的行政长期划归苏州(吴县),但苏州(吴县)远离湖面,管理并不方便,且太湖水域宽广,易于藏匿匪寇。宋代元祐八年,始设有甪头巡检司,并筑有营寨。史载“两山之民咸受其惠。营寨兵级固壮,善于水势,长于勇敢,虽有盗徒,无所施其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洞庭山

到了明代成化十七年,又添设东山巡检司,专管东山,甪头巡检司则专管西山一带。两巡检司管辖太湖水域及诸岛治安,但职能上并不涉及民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洞庭山

清雍正八年,设立太湖水利同知,驻吴江县同里镇,专管环太湖诸县水利。雍正十三年,大中丞高公题请太湖水利同知移驻东山(东山为太湖中最为富庶之地,有百姓数万户),加督捕衔,专理东山民事。到了乾隆元年,江苏巡抚高其倬上疏请移太湖水利同知于太湖洞庭东山获准(关于太湖厅的成立时间,一说雍正八年,一说乾隆元年,但从太湖水利同知的驻地和职能变化来看,似乎后者更为可靠)。

乾隆十一年,由于东山、西山远离吴县,两地应征钱粮改由太湖同知催征。此后太湖同知的职权屡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湖同知权限变化

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在洞庭东山设立东珊县,辖东、西洞庭山,隶苏州郡。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夺取西山后,在甪头(因曾设太湖营游击衙署,后改名衙里)设太湖水师都指挥司,并筑有石城;之后又在禹王庙、石码头之旁修筑土城炮台防备清军攻岛(遗迹为碎石和土堆,但近些年被直接修复成了砖城墙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洞庭山衙里、禹王庙、甪里

同治二年,清军重占苏州,废东珊县,恢复太湖厅。光绪三十二年,在洞庭西山后堡置靖湖厅,七年后的宣统三年,靖湖厅并入太湖厅。次年,民国元年1月,废厅改太湖县,但旋即又改名为洞庭县,7月裁撤洞庭县,复并入苏州(吴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太湖流域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