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非遗里的中国——非遗正年轻》新媒体直播与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接档播出,很多人直言:“原来非遗可以这样年轻又有趣!”在浒墅关,非遗传承人们耐住寂寞,苦练手艺,和非遗双向奔赴,在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一件件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生活,焕发年轻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大IP知名度 非遗+文创,迸发传统文化活力

浒墅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应运着日常生活而生并兼有浓浓的文化底蕴。2013年,“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微缩古建模型制作技艺”被列为苏州高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手工工艺旗袍”“篆刻”“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入选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增保护单位名单。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浒墅关以“活态、活动、生活”为切入点,串起散布在全区域的“非遗珍珠”,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江南夏日、蝉鸣不歇、蒲扇微摇、草席微凉、缕缕草木清香,似一篇慵懒悠长的散文诗,浒墅关这承载童年记忆的物件,正在顺应时代,破茧重生。

“关席”,是浒墅关的一个文化标签、一种生活方式,它曾畅销各地,历史悠久。为了延续一“席”幽梦,传承人施永赳通过当代工艺赋能、开设体验空间和设计活态传承方式,将草席应用于软包家具、包袋、鞋履等不同产品中,构建了“浒墅关草席”独有品牌,激活“浒墅关草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光滑的皮革和密密匝匝的席草相结合,让传统手工艺展现出了别样的生命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工艺,才能激活新的生命力。

除了“关席”,微型二胡、红木微雕三里亭…… 这些“非遗”文创,熟悉的气韵满溢。“文创版”二胡分为黑檀木、紫檀木两种,所有工序完全按照正常版二胡制作。琴轴、蟒皮、琴筒、音窗……无一不体现工匠精神。“做手工二胡实在不易,这件事的性格完全不像这个时代的时髦和便捷。 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得非常严格,大部分的工序做完后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做下一道工序。”

用全榫卯结构制作“微雕版”三里亭,一榫一卯相互驳接,不用一根钉子一片铁,一间路亭就能拔地而起。三里亭位于浒墅关运河西侧,为明清时期行人纤夫歇脚之用,是苏州运河沿线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古构筑物之一。“红木微雕”文创版三里亭,别看样子不大,团队耗费月余不断打磨推敲,最后才敲定1:100的比例,还原这座屹立大运河畔千百年的路亭。

印象中古旧的非遗,也可以很年轻,也可以很好玩又新潮。非遗+文创既拉近了文化和公众的距离,也让传承千百年的浒墅关文化遗产“火起来”。

“活起来”“传下去” 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非遗不仅要传承技艺,还想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篆刻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集书法和镌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在浒墅关中心小学校这座百年名校内,篆刻之美正在不断延续传承。学校拥有一座篆刻文化馆、一个专用篆刻教室、篆刻艺术工作室、一套自编篆刻教材,学生在篆刻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之花在校园里绽放。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传承下去的东西,而且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为之热情不减添砖加瓦?市级非遗“手工工艺旗袍”传承人金毅给出的答案是审美。多年前他开展了一个旗袍活动,不到两天就有一百多人参与响应,他曾经觉得只有小众喜欢旗袍,没想到仍然有如此对旗袍热爱的群体。自此,他会不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关于一些穿旗袍的形体造型、选购旗袍的基本知识。“不自觉做的多了就感觉有了些责任,对旗袍文化传承的责任。让热爱之人找回心之所爱,更自信,更优雅。”

浒墅关文脉绵延,有着自身独特的传统气息和文化密码,而“非遗”则是打开文化密码的一把钥匙。从小睡到大的草席,从早拉到晚的二胡,都是人心中斩不断的根,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抒写出富有浓浓烟火气的生活质感。时光雕琢 ,非遗正青春,古老文化与现代气息,强烈碰撞与交融,将创造出更多令人赞叹的新奇,是手艺,也是守艺,为“非遗”点赞。(刘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