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庆三年(1798年)时,已经正式让位给儿子嘉庆的清高宗乾隆皇帝迎来了自己88岁的大寿,这一年乾隆不仅过大寿,还亲自主持了年仅14岁的长玄孙载锡的婚礼,并且他还自己当了回新郎,已经88岁的他过完大寿还纳了两名十四五岁的青春美少女入后宫为妃。
从这些就能看出来乾隆退位之后的三年太上皇生涯有多么潇洒,乾隆退位之后的生活可以说是大权独揽、美女相伴,要说乾隆退位之后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他是把大贪官和珅往死里坑,是他激怒得嘉庆在亲政之后第一件事就处死了和珅。
其实乾隆并不想退位,在退位后他通过和珅来操控政权架空了儿子嘉庆
乾隆退位看似高风亮节,其实他内心中并不想退位,谁愿意好好的皇帝不当退位当太上皇去,纵观历史上的太上皇基本都是遇到突发事件被迫退位,历史上唯一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主动让位的太上皇还就是乾隆。
但是乾隆并不是真心退位,只是当年乾隆对外曾经许诺,他如果寿命足够长的话,在位时间绝不会超过爷爷康熙皇帝,他想要成全爷爷康熙的千古一帝之名。因此乾隆在位到六十年的时候,他为了不超过爷爷康熙的在位时间六十一年,他选择了遵守当初的诺言宣布退位。
可是要知道历史上退位的太上皇结局都十分凄凉,赵武灵王让位后被活活饿死,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让位之后都受到冷落,晚年比较凄凉,因此乾隆可不想像他们这样。
所以乾隆就想避免自己晚年成为赵武灵王、唐高祖、唐玄宗那样,他就决定让位不让权,即让出皇帝名位,但是皇权却得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
因此乾隆在让位之后局面,就是名义上他是太上皇,但实际的军政大权都掌控在他手中,诸如人事调动任免、奏折批阅、军事行动等等大事都需要他拍板决定,而作为名义上的皇帝,嘉庆只能负责出席各种大型典礼活动,比如祭拜天地这类的祭祀活动,如同一个国家的吉祥物一般存在。
最能说明乾隆让位不让权的就是看史料中他退位之后的记载,在让位之后他对位仍然自称为“朕”;他颁布的旨意仍然是皇帝的专属称呼“敕旨”;朝臣在书写文书时,遇到太上皇三个字仍然要像皇帝那样抬三格书写以示敬意,反而作为正牌皇帝的嘉庆却只需要被抬两格书写;在紫禁城外使用“嘉庆”年号纪年,紫禁城内则依然使用“乾隆”年号纪年。
还有就是乾隆退位之后始终不肯搬出养心殿,清朝自雍正之后皇帝都改为居住在养心殿,乾隆以自己在养心殿居住60年搬到别处去住不方便为由拒绝搬离养心殿,而作为皇帝的嘉庆却只能居住在皇子时期的寝宫毓庆宫。
乾隆在是否搬离养心殿的事情上还有一个插曲,在禅位大典前夕乾隆还不肯交出象征着皇权的玉玺,再加上他此前已经说好不搬离养心殿,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嘉庆是既没有皇帝的玉玺,也没有皇帝的寝宫,那还算什么皇帝。
所以乾隆这种行为引得一众朝臣议论纷纷,如果乾隆在禅位大典上不交出传国玉玺那嘉庆可就难堪到家了,因此吏部尚书了刘墉和礼部尚书纪晓岚就站出来劝谏乾隆不能这么做,纪晓岚引经据典给乾隆讲道理,刘墉则是直接建议乾隆在搬离养心殿和交出传国玉玺二者中选一样,否则不如宣布终止禅位大典,恢复嘉庆的太子身份。
在刘墉和纪晓岚的劝说下,乾隆也觉得养心殿和玉玺不给嘉庆一样有点太说不过去,如果终止禅位大典,那自己岂不是说话不算话颜面尽失,乾隆就是希望能让后世称赞自己为盛世明君,在国家鼎盛之时禅位,这才能体现自己的高风亮节,也能让自己名垂青史。
就这样乾隆权衡再三,才决定在禅位大典上交出传国玉玺给嘉庆,并且在禅位大典之后乾隆还十分自豪的对群臣说: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视尧舜,不啻过之。
并且乾隆还特意向群臣列举了一些诸如李世民、朱元璋这些比较有丰功伟绩的皇帝与自己进行对比,乾隆通过从统治疆域、统治人口、寿命长短等各方面对比,最后他得出结论,自己是三皇五帝之后最完美、最成功的皇帝,他还一再强调自己让位是出于孝心,不敢超越爷爷康熙而已,其言外之意就是说明其实他应超越了康熙,只是出于孝顺,他的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而已。
可以说禅位大典的主角完全不是接任皇帝的嘉庆,而是退位的太上皇乾隆,这场禅位大典最后就是在一片歌颂乾隆高尚伟大的赞美声中结束。
虽然乾隆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嘉庆,但是他却自己又造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的印玺,并且对外宣布所有奏折必须同时签盖皇帝的玉玺和太上皇帝印玺才能生效,乾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削弱嘉庆的皇权,好能让自己继续揽权。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时,设宴款待并接见朝鲜使臣,按照以往的规矩理应由皇帝嘉庆接见,可是接见朝鲜使臣的人却是乾隆,嘉庆只能坐到乾隆旁边陪桌,乾隆还意味深长的对朝鲜使臣说道:“朕虽然归正于皇帝,然军国大事还得由朕批准方可。”
就看乾隆对朝鲜使臣说的这些话,他明摆着就是告诉天下人,大清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他乾隆手上。
所以就从乾隆退位之后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是根本不想让位,只是由于当初的诺言,不能超过爷爷康熙的在位时间才不得已退位,实际上从嘉庆继位到乾隆去世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嘉庆更像是一个太子,乾隆时刻提防着嘉庆抢夺他的大权,甚至乾隆为了防止嘉庆揽权,还特意通过和珅来架空嘉庆。
嘉庆二年(1797年)时,乾隆身体出现问题语言能力开始退化,可是他的脑子却还很好使,正好这一年首席军机大臣阿桂去世,乾隆为了防止嘉庆趁机揽权,于是提拔和珅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其实他是通过和珅来继续揽权并架空嘉庆,防止儿子嘉庆趁机夺权。
就这样上朝时乾隆坐在正中的龙椅上,嘉庆坐在下首听政,和珅则侍立在乾隆旁边,所以满朝文武大臣上朝跪拜乾隆和嘉庆就捎带着把和珅一起跪了。而且乾隆的语言能力退化,他说的话含糊不清,连嘉庆都听不懂,只有和珅善于揣摩他的心思能听得懂他说的话,就这样和珅就成了乾隆的代言人。
和珅也在这期间帮助乾隆压制嘉庆使得自己的权势达到巅峰,这时候的嘉庆也就彻底恨起了和珅,但是由于有乾隆在背后撑腰,嘉庆也只能对和珅忍让三分,和珅也由此得到了大清国“二皇帝”的外号。
而和珅也由此被乾隆坑死了,为日后嘉庆赐死他埋下了伏笔。乾隆不是不知道和珅的贪婪,但是和珅善于敛财和理财,总能在乾隆需要钱的时候给他整出钱来,乾隆是既要名声也得要钱,就这样和珅贪来的大头实际上都是孝敬了乾隆,乾隆留下了好名声,而和珅则替他背了锅,所以乾隆离不开和珅。
嘉庆在乾隆去世之后立刻赐死和珅,就因为乾隆通过和珅来架空他,使得他对和珅恨到了极点,再有就是他也把对父亲乾隆的不满全部都发泄到了和珅身上,因此乾隆退位之后可以说是把和珅往死了坑啊。
乾隆退位之后除了通过和珅架空嘉庆,还干了三件比较重要的事情
退位之后的乾隆除了通过和珅架空嘉庆之外,他还干了三件算是很重要的事情,一件就是举办了千叟宴。
所谓千叟宴就是皇帝邀请天下年满65岁以上的老人到宫廷来参加宴会,最先举办千叟宴的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康熙分别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了两次千叟宴,乾隆在12岁那年亲眼目睹了爷爷康熙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这让他印象深刻,因此乾隆年老之后也决定效仿康熙举办千叟宴。
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75岁的乾隆已经举办过一次千叟宴,到了乾隆退位之后的嘉庆元年(1796年)时,他又举行了第二次千叟宴。
千叟宴也是乾隆自吹自诩的资本,他向天下人炫耀乾隆盛世,他不仅开创了盛世,还寿命这么长,可谓是福寿双全的十全老人,这也让乾隆自诩为旷古未有之明君。
虽然千叟宴举行的很隆重,但是最后也很悲剧,折腾了不少老年人到京城,导致了不少老人因见到乾隆后过于兴奋而去世,还有一些老人因舟车劳顿而去世。
第二件事就是平定了白莲教起义,在千叟宴之后,川楚地区爆发了王三槐所领导的白莲教起义,这场起义其实对清朝影响非常大,属于是直接导致了后面的“嘉道中衰”的局势。
白莲教起义初期让乾隆颇为烦恼,不过乾隆很聪明的利用白莲教起义更加名正言顺的独揽皇权,乾隆借此对外称:“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这意思就是嘉庆刚当上皇帝需要学习,正好乾隆还健在,嘉庆可以好好跟着乾隆学习治国理事,这是嘉庆的福气,也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气。
可是让乾隆没想到的是,王三槐领导的白莲教起义贯穿了几乎他整个的太上皇时期,他最后调集了十万大军,外加七千万两白银的军费,才终于在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份时,官军通过卑劣的手段诱捕了王三槐而宣告结束。
王三槐被抓之后,乾隆立刻下旨将其凌迟处死,乾隆认为对王三槐处以极刑能极大地震慑天下有反叛之心的人,他还骄傲的对外称“成此巨功”,并把平定王三槐起义也定为十全武功之一。
实际上王三槐虽然被杀,但是白莲教起义并没有被彻底平定,一直到嘉庆九年(1804年)时,白莲教起义才陆续被平定下去,清朝前后用时八年多才彻底平定了白莲教起义,可以说花费了巨资,损耗了清朝极大的国力,并且后来白莲教又衍生出了天理教,嘉庆十八年(1813)时,天理教首领林清率教众攻入紫禁城,吓得嘉庆仓惶出逃,这些都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
而导致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乾隆晚年吏治不振,官员之间贪墨成风,这才属于官逼民反,激起了民间百姓不得不起义。
第三件事就是乾隆晚年不忘调剂生活,以88岁高龄还纳了两名十四五岁的少女为妃,就是后来的晋妃和寿贵人。
要知道乾隆在纳了她们为妃第二年就去世了,她们俩基本是嫁给乾隆不到一年就守寡了,可以想象她们俩日后生活有多么凄惨。
按照清朝的宫廷规矩,先皇去世后,只有生育皇子的妃嫔才能被儿子接出宫抚育,没有生育皇子的妃嫔则只能留在宫廷由现任皇帝统一养老。这两名少女根本不可能生育皇子,所以她们俩只能跟着乾隆遗留下来的其他都已经六七十岁的老妃嫔过着守寡生活。
从此和一群年纪可以当自己曾祖母的妃嫔们常伴深宫大院,这对于两个青春年少的女子来说有多么凄惨,所以晋妃和寿贵人的寿命也都不长,寿贵人在大约二十四五岁时就去世了,晋妃寿命稍微长点,也在大约四十岁左右时去世。
乾隆晚年最造孽的事就应该是纳了这两名十四五岁的少女为妃,他已经行将就木没有太多时间可活了,他死之后却要连累的这两名青春少女守寡,从此被困在宫廷之中,最终也导致了二人红颜薄命早早去世。
所以乾隆在退位之后的三年太上皇生涯中没有干什么好事,他晚年就已经使得大清吏治贪腐成风,百姓不堪剥削,他的三年太上皇生涯中,大清更是逐渐走进内忧外患的地步,虽然不能说他交给嘉庆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他留给儿子嘉庆的也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大清帝国,可以说他在晚年的弊政导致了最后在他儿子嘉庆和孙子道光时期出现了“嘉道中衰”的局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