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一位领导人,他在深入基层考察民情期间,为了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提前准备自己的干粮,因而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米袋子书记”;与周总理超过半个世纪的珍贵革命友情,为后辈称颂。
他就是李富春,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一生忠诚为党、竭诚为民,为革命根据地困难局面的扭转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新中国经济的初步发展起到了开拓者和奠基人的作用,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家。
少年勤工俭学
1900年,李富春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教师家庭。青少年时期的李富春看到国家处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人民生活困苦,于是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1919年他踏上了去法国勤工俭学之路。
到法国后,李富春研究法国社会问题和矛盾,并发表小说和调查报告揭露帝国主义本质。在考察法国工人运动过程中,李富春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救国良方,逐步从信仰工学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和其他勤工俭学的学生一样,李富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偶然结识了周总理等人,和他们成为好友。李富春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和周总理一起组织革命运动,成立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开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班,发表《世界反动潮中第一线曙光》,报道中国革命的现状,号召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团结一起,反对帝国主义。
抗战报国实干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李富春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40年兼任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在八年延安岁月中,他勇挑重担,不负使命,扭转了革命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困难局面。政治工作上,他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建章立制,推动工作制度化,调整充实组织机构,坚持毛主席的“使党有一个正确的组织路线,使延安工作走向全国性的工作”的主张。
在一系列中组部的措施下,各地组织系统很快恢复发展起来。经济工作上,李富春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动员干部和群众,组织生产运动,保证适时作物播种和灌溉,确保粮食产收。持续数年的生产运动,成果丰硕,使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困难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富春调派到东北工作,1947年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等职务,并负责哈尔滨市的领导工作,主持东北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工作和军队后勤工作,统一东北财经,城市接管,恢复和建设东北工业基地,解放全东北,并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在实际工作中,他总结“一切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为这一战时财经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发展经济,支援战争;依靠群众,军民一体;统一规划,分工合作;精密计划,结成整体的财经方针。东北解放区工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为中央制定全国性的财政方针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拓者
1950年李富春由东北调至中央,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1954年开始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他参加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组织编制和指导实施,赴苏联进行长达半年多的谈判,争取苏联相关援助的重要协定的签字。每个项目都由他亲自主持,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然后申报中央。
从编制设计任务书、审查核对,到厂址选择、组织施工、设备分交,李富春都一抓到底。在其领导指挥下,“一五”计划156项(实际施工为150项)工程,基本都实现了预期目标,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备受人们瞩目的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诞生,设计施工和建成投产总共仅用了三年时间。“一五”计划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岁寒松与柏,忠贞照千古。”是赵朴初为李富春题写的诗句,也是对他崇高品格和坚定信念的真实写照。与周总理超过50多年的革命友谊,为后辈称誉;在那段特殊时期所谓的“二月逆流”中被迫害,他一身正气,横眉冷对;他艰苦朴素,廉洁齐家,将全部积蓄作为党费上交国家。李富春用一生诠释了所有共产党人具有的伟大精神,他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知古观今,总结经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遂吾辈自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