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

潘祖年的孙媳妇,原名叫丁达于,18岁嫁给潘承镜。然而,丈夫和祖父相继去世后,年仅20岁的潘达于便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

潘家原本是名门望族,潘祖荫在北京去世后,留下大量珍贵文物。为了将这些宝贝带回故乡苏州,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秘密赴京押运回来。

潘祖年用4艘船装满青铜器和书画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个是西周的青铜器。

然而,潘家家大业大,但人丁却单薄,潘祖年的几个儿子相继夭折,最后只能收养家族的一个孙子潘承镜继承家业。

不料,潘承镜成亲后3个月就去世。

两年后,潘祖年病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临终前,他把所有亲戚、仆人都支开,唯独留下20岁的孙媳妇丁达于。

潘祖年让她凑近些,然后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大盂鼎和大克鼎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国家的宝藏,以后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保护好它们,绝不能落入他国!”

丁达于重重地点点头:“爷爷,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守护它们”。随后,潘祖年让她改姓潘,以后就叫潘达于,写入潘家族谱。

潘家的珍宝众所周知,特别是那两尊旷世宝鼎,更是许多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潘组年去世后,渴望得到这些宝物的人越来越多。

清末权臣端方曾多次纠缠潘达于,企图“借”走这两尊宝鼎,但都被潘达于机智拒绝。

有一次,一位酷爱中国青铜器的外国人远渡重洋,一路打探到潘家。他提出以巨额资金和一幢洋楼来交换大盂鼎和大克鼎,潘达于毫不动摇地拒绝。

后来,日军攻陷苏州后,听说潘家有很多稀世藏品,直奔潘家大宅。威逼潘达于交出家中的宝物,潘达于和家人丝毫没有动摇。

日军先后7次闯入潘家搜刮,结果都一无所获。

原来,潘达于早就把宝物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她让两名木匠制作一个坚固的大木箱,将粗粗的圆木固定在底板上。

夜里,他们搬开住所地板下的方砖,挖了一个深坑。然后把木箱放进坑里,再小心翼翼地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放入箱子中,还顺带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和金银物品。

接着,他们盖好箱盖,将泥土平整地覆盖在上面,再将方砖细心地铺好,以确保外观没有留下挖掘的痕迹。

为了保密,潘达于向两位木匠承诺:“只要你们守口如瓶,潘家养你们一世。”两名木匠对此非常感激,他们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保守秘密。

1944年,埋藏在地下的木箱已经腐烂,泥土和方砖都坍塌下去。

潘达于让儿子带人将藏品取出,他们用圆木搭建起支架,用粗绳牢牢系住大鼎,小心翼翼地吊起它们。

随后,两口大鼎被安置在一间杂物间,鼎里放一些破旧的衣物,再用旧家具堆积起来,房间被锁上,既不住人也不进人。

1951年,潘达于将保存多年的大盂鼎和大克鼎交给上海博物馆。她婉拒了国家奖励的丰厚奖金,只接受一张证书。

至此,潘达于完成了26年前潘祖年的临终托付。

潘达于用坚定的意志和聪明的策略,成功地守护了家族的珍宝。这段艰辛的历程见证了她的勇气和忠诚,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对于文化遗产的坚守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