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提醒:本文6000字左右,阅读所需时间较长。建议先关注、转发、收藏、留言后再阅读,如一次不能读完,方便下次查找阅读,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章节。

作者:邓增艳

水乡白洋淀南岸有一村庄名为北冯,隶属雄安新区安新县。该村民风淳朴,是红色革命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那里渔猎农耕的生活方式,练就了北冯人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性格。

抗日时期这个村涌现出许多抗日先锋、抗日名人、抗日英雄。例如:曾被组织派往北平恢复建立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员会并任书记的北冯特支筹建者刘亦瑜;开国上将吕正操的夫人,曾任八机部教育局副局长的刘沙;原核工业部安全防护卫生局局长,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

陆振声也是北冯村的革命先锋、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出身贫寒的陆振声

陆振声,1911年(宣统三年)1月16日出生于北冯村,1929年投身革命(时年18岁),193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白区党员,时年23岁),从事地下革命斗争;1937年11月至1940年秋,任北冯村农救会主任;1942年春任北冯村武委会主任、游击队长,领导地方武装游击抗日。1946年1月至1950年,作为一名军人参加解放东北、大西北、华北战役。1951年,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他坚定的跟党走,不求富贵,不求发财,不求升官,不怕牺牲,终生追随共产党,用青春和鲜血谱写了革命的一生。

陆振声出身贫农,其父名为陆宝玉,其母名为张婷,父母双亲都是地道的农民,老实巴交,终身劳作田间。陆振声上有一哥名叫陆振海,其嫂名为王姬;一姐名叫陆棉,姐夫名为邓贵芝。陆振声最小,因此,父母格外疼爱,母亲不舍得他乱跑瞎闹、打打杀杀;喜欢小儿子守在父母身边,这样父母心里才踏实。幼年时的陆振声,正处在军阀混战,逃兵抢劫,地痞流氓搜刮民财,民不聊生的年代,百姓苦不堪言。

陆振声自小聪慧,善于结交朋友,不甘平凡,有侠肝义胆志气,喜好打抱不平,结交了许多进步青年,接受进步思想,接近地下党组织,对万恶的黑暗社会有了粗浅认识,开始萌发革命思想,刘亦瑜便是他的引领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陆振声的家乡——旧社会的北冯村

1917年至1937年20年间(其中后10年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北冯村有460户,2205口人,2000多亩田地。北冯村经济有所发展,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多起来,在外谋事的人也多起来。多少有点钱的人家,总是尽可能让孩子多读几年书。大户人家多是调教一个后辈照料土地、管家,其他子弟上学、外出做事。渐渐的,地主、富农买进、囤聚好的耕地,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贫富村民互不往来,孩子上学和回家路上也不一块走。

贫富悬殊加大,阶级矛盾逐渐深化。

解放前白洋淀水患多,村民终年辛劳,生活牛马不如,做长工、打短工、外出乞讨、吃糠咽菜、受人欺压、病灾至祸、日子难以为继,成了多数人家艰难生活的写照。当地人民因穷所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年年有下关东的和外出行乞的。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白洋淀呀好地方,遍地都是大苇塘。

有钱人家吃鱼肉,穷人终年饿肚肠。

早起晚睡勤耕织,不够地主大斗量。

累死爹呀饿死娘,无奈行乞去流浪。

曹某是北冯村首富,家有5顷地,三处庄宅,雇用长工和打手10余人,长短洋枪10余支,在高阳、邢台、北京开有布庄。他和本县县官拉拢,与军阀有勾结,仗着有钱有势,欺压穷人百姓,谁要是妨碍他丁点,他写个小字条就把你送进大牢,衙门口他随意进出,就连县官也怕他三分。他常在大街上卖狂:“我家的大头(银元)常碰柜盖,吵得我睡不着觉。穷小子们谁敢掉蛋,我拿钱垫了你们……”他作恶多端,血债累累,光死在他手里的穷人不下六七个。

北冯村还有王家、刘家等大地主及富农30余户,占全村耕地数近70%,且都是好地《旱地)。地主家雇佣长工1-3人,主要是做饭、赶车、打杂,农忙时雇佣人数不等的短工。

在北冯村老人们记忆中,解放前村上当权者有王企鏊、曹老腻、王企琨、刘光华、刘缵曾、王道章、曹克勤等,他们有职(任村长)或无职,但都有权,都以自己在北冯村说话算数为荣,是北冯村地主阶级的代表和当权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北冯特支和安高任中心县委——北冯村的组织活动

1927年7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残酷的白色恐怖形势下,中共党员刘亦瑜(北冯村人,当时是保定育德中学学生)受党派遣回乡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

先建立中共北冯村支部,该支部委员会由刘亦瑜任书记、刘继曾任组织委员、刘亦珵任宣传委员。刘继曾、刘亦珵都是刘亦瑜发展的贫农党员。

稍后经请示中共顺直省委批准。在北冯村建立起中共安新县特别支部(亦称北冯特支)。该特支委员会由刘亦瑜任书记、先期回乡的共产党员王家骥(保定民生中学学生,因革命活动暴动被校方开除学籍)任组织委员、王履泰(保定河北大学附中学生)任宣传委员。

该特支直接受顺直省委领导,建立之初,活动在北冯、同口、小北冯、南冯、白庄等白洋淀南岸农村。这两级支部委员会为了壮大组织增强力量,培养发展党员,开办农民夜校,到贫苦农民家里传播革命道理,号召大家组织起来反抗地主的剥削、压迫。

据史料记载,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期间,北冯特支在白色恐怖形势下发展43名北冯村人入党。

中共安新县特别支部暨中共北冯村支部,是安新县和白洋淀地区建立最早并连续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共组织,经受了白色恐怖高压、日伪蒋野蛮摧残,以及党内错误路线与极“左”思想破坏,日寇侵略扫荡烧杀抢掠惨境,但在上级党正确领导下,作为县级党组织(中共安新县委前身)与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屹立在白洋淀。

1930年春,刘亦瑜在北冯村建立起中共安(新)高(阳)任(丘)中心县委。北冯特支和中心县委两级组织在白洋淀及其周边地区燃起革命烽火。

1934年春在已有基础上,建立起中共安新县委员会。

四、投身革命

1927年,时年16岁的陆振声,追随刘亦瑜等进步青年,接受党的教育,一同闹革命,搞宣传,微传单,与地主恶霸、地痞流氓斗争。

1928 年小麦成熟时,北冯特支研究决定组织贫雇农抢收地主家麦子,秘密串联男女百余人,夜里抢收地主家七十多亩小麦,引起轰动,陆振声就参与其中。又如利用孟仲峰庙会人多不易被发现时机,陆振声等人散发传单,宣传苏维埃,揭露国民党卖国不抵抗日寇侵占东三省之罪行。

1932 年 8月27日,按照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属特委统一指挥,爆发了高蠡暴动(高阳县、蠡县农民武装行动),除了暴动队伍外,下设3个输送站、3 个接收站,安新输送站站长是刘亦瑜,陆振声等人当时是成员,配合、支持高蠡暴动。

1933 年春天,陆振声参加党组织与国民党安新县衙盐巡队斗争,在安新、高阳、任丘三县交界地域进行反席苇捐、反产销税、反禁止热硝盐、反控制教育权“四反”斗争,组织近200余人,痛打到北冯村搜查、祸害村民的“盐狗子”。

1927年至1937年,华北平原是反动势力控制的地区,是白区,国民党主宰政权,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官衙、地方武装、兵匪、恶霸、地痞流氓欺压百姓,国民党到处搜捕共产党和干部。那时共产党势单力薄,不敢和国民党明目张胆斗争,都是秘密开展工作。1934年2月,意志坚定的陆振声在形势严峻、白色恐怖环境下经高举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 年 11 月至 1940 年秋,陆振声任北冯村农救会主任。1942年春任北冯村武委会主任、游击队组长。据北冯村志记载,1942年农历3月7日,安新县大队侦查员马某通知武委会主任陆振声、驻村区委书记牛汉文、区武委会主任田虎臣、县民政助理冯滨(他们三人和北冯村游击组一块活动,住北冯村王霖家西屋)讲,同口镇日伪军增兵不少,到同口的民夫也不少,目标是来破坏北冯村地道。当时,陆振声和区干部组织游击队,疏散村民到村北芦苇荡躲避,民兵们登上房顶占据有利地形和鬼子伪军周旋。

1942年3月底,日寇又在北冯村修筑岗楼,日伪军抓民夫,拆民房,伐树抢砖要粮食,村民胆战心惊,东躲西藏,常有人被日寇伪军枪杀或打的皮开肉绽,死去活来,甚至有全家惨遭杀害或投井或活埋,白天村民偷偷进村搞点吃的,晚间都到芦苇田野过夜。抗日期间,北冯村人用了两年时间,在驻村干部指导下,挖好三条地道,分别通向南冯村、三义村和小北冯村,这对于转移人员、掩护干部、对付“扫荡”、锻炼群众,提高民兵战斗力等功不可没。陆振声等游击队员和日伪军周旋,利用有利时机消灭日寇伪军,锄奸收集情报,配合正规部队消灭敌人。

1942年6月初至1944年4月(22个月),日寇在北冯村修筑的岗楼上驻守,日军人数十几人,汉奸队(伪军)三十几人,他们配合日军大部队“分段清剿”,当时老百姓生不如死,度日如年。

1943年,环境大改变,白洋淀的岗楼端掉了一大半,1944年4月3日,北冯村岗楼日伪军夜间接命令撤退逃走。在设岗楼期间,中共北冯村支部正确执行上级“隐蔽工作、团结群众、保存实力、准备做长期斗争”策略,掌握斗争主动权,通过征集粮食,筹措财力,调集物资,锄奸活动,掩护上级干部、战士支援抗日大局。炸掉岗楼后,北冯村各级组织恢复公开抗日活动,村民无不精神焕发、喜形于色。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的消息很快传到北冯村,全村老百姓拥到大街上敲锣打鼓放鞭炮,有的人放声大笑日本鬼子跑了;有的人放声大哭,深切思念牺牲、亡故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参军解放全中国

日本投降之后,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为期五年的斗争。

共产党进行扩兵,北冯村大批青年、中年人参军,陆振声于1946年1月入伍成为63军187师通讯连的一名战士,1947年2月任副班长,1948年3月任班长,跟随大部队解放东北、华北、西北,参加有记载的战役战斗15次之多,荣获军功纪念章、军功勋章4枚。

63 军的前身是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纵队司令员杨成武。63军第187师前身系冀中纵队第2支队。

冀中纵队于1945年9月17日,由冀中河间、天津以西、保定以南地区出发于当年10月初到达张家口附近集结。10月18日,纵队首长率第11旅和第13旅参加绥远战役,解放了绥东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同时第12 旅解放了察南蔚县、广灵和暖泉镇,歼敌3700余人,肃清了察南残敌。1946年7月至12月,陆振声随部队参加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役和易满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为表彰解放华北区参战人员,经报请中央人民军事委员会批准,决定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1950 年8月15日,华北军区政治部下发了《华北军区政治部关于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的规定》,规定“在华北全区截止1949年5月6日完全解放,凡在此日前参加华北解放军建制之部队、机关、学校及军事工业部门之全体人员和脱产之人民武装工作人员,均发给华北解放纪念章”。陆振声获“华北解放纪念章”殊荣。

1948年陆振声随部队赴东北作战,参与辽沈战役,随部队首先攻下锦州,进而解放东北三省全境。陆振声荣获“解放东北纪念章”1枚。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隶属第19兵团建制,郑维山任军长。1949年4月参加解放太原战役。后随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作战任务。7月初进抵陕西省三原、富平地区,参加扶眉战役。7月10日,第19兵团先行进入阻击阵地,一部兵力逼近“二马”所部,一部迁回胡宗南所属第18兵团侧后,截断国民党退路,分割包围,分割歼灭,国民党军队企图突围,解放军第19兵团顽强阻击,连续打退国民党军队10余次轮番攻击,此役第19兵团大获全胜,陆振声在此战役中荣获“解放西北纪念章”1枚,荣获“人民功勋章”1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入朝作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 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1年2月15日,63军作为第二批部队入朝作战,时任军长傅崇碧。在朝鲜第五次战役中,63军归西线19兵团指挥。

陆振声随军参加了最著名的铁原阻击战。

铁原小城是南北朝鲜的铁路交通枢纽,南达汉城北达平壤,是战略要冲。

在朝鲜第五次战役中,19兵团63军,面对联合国军设防坚固的临津防线,军长傅崇碧突出奇兵,冒着被美军空军轰炸的风险,大白天派部队多路隐蔽接近江边潜伏,战斗打响后,63 军凶猛进攻,撕开联合国军防线向里冲,先是击溃土耳其旅,接着打垮了菲律宾营,对英29旅展开包围之势。面对英军中的功勋部队,志187师乘夜色发起猛攻,经顽强血战,从四面渗进该英军防线,志愿军漫山遍野地抓俘虏。

此仗63军当面之敌是美骑1师、美25师、英28旅、英29旅等共5万多敌人,有各种火炮1300多门,坦克180余辆,还有空军支援。63军此时只有24000余人,火炮240多门,没有坦克飞机,在兵力火力上都显居劣势。铁原阻击战打得异常惨烈,美军炮火打得山呼海啸,志愿军阵地像被火洗了一样。在这样情况下,军长傅崇碧指挥63 军顽强死守,昼失夜反,在迟滞敌军的同时不断组织反击,总体上遏制住美军攻势。63军几乎将所有的兵力都填了进去,机关干部、通信员、炊事员都上了战场。

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整整打了14 天,时间是 1951 年5月30日至6月12日,战场地域是玉女峰以东、涟川至铁原公路以西,志愿军终于稳住了防线,铁原阻击战完成任务后,63军撤出了焦土一样的铁原阵地,为稳定整个战线赢得了时间。

铁原阻击战十分惨烈,部队伤亡惨重,14天阻击战敌我伤亡均过2万人(作家萨苏著有一本书《铁在烧》)。

陆振声在铁原阻击战被炮弹击中腿部受伤,后被评定为2级甲等伤残。负伤之后的陆振声被运回国内江西省九江医院医治,当时给陆振声开刀做手术的是一位日本医生。1951年10月,陆振声按照安排在南昌专区管委会一边痊愈一边学习。

1951年,陆振声荣获“抗美援朝纪念章”1枚。

此纪念章是1951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三次会议时,由郭沫若、陈叔通、彭真提议,毛主席同意,大会决定制作抗美援朝纪念章,颁发给所有抗美援朝人员,此枚纪念章发放量大约250万枚,发放人员包含:1.在朝鲜境内抗美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切人员;2.在朝鲜境内为抗美援朝服务的中国医务、铁路、运输、翻译和参加停战谈判的工作人员,民兵、民工及其干部、记者、作家、摄影和摄制电影的人员;3.因组织调动或因伤、病、残,或因服务期满而回国的上述人员。

七、谢绝安排工作,回家乡北冯村后担任书记

1952年5月,组织上鉴于陆振声伤残情况,计划安排其石家庄棉纺厂工作,使其晚年有一个安稳生活,陆振声谢绝了组织的照顾,毅然回乡。转业回乡后,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53 年任北冯村党支部书记,1956年至1959年续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经历了1955年7月“肃反”运动、1957年的“整风反右”运动、1957、1958年“大跃进”高潮,1959年“反右倾”……在任村书记期间,陆振声不顾腿残,奔波村、乡、县,为村民温饱和富裕呕心沥血。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陆振声作为老党员有幸受邀瞻仰毛主席遗容。

1980年初,陆振声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七十岁。

他的名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被人知晓,但他的革命精神将世代永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资料来源:

1、 陆振声后人珍存

2、 北冯村志记载(2007年版刘岱编著)

3、 中国人民解放军63军简史

4、 保定市地方志

5、 任丘市志(1991年版)

作者简介:

邓增艳,北京教育学院毕业,华北油田工作,曾任过教师、教培科科长、机关工会主席、党总支书记等职。报刊发表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