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病重将死,他在临终前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他给明太祖朱元璋送去了一本书和一筐鱼,第二件事就是他一再叮嘱儿子刘琏和刘璟,不准刘氏子孙再学习帝王之术。
刘伯温临终前的这一番安排,让朱元璋用了十七年才领悟到其中的内涵,也让后世子孙平安无事。
刘伯温的一本书一筐鱼是给朱元璋最后的忠告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早年曾在元朝当官,但目睹元朝的政局昏暗,因此辞官归乡,后来被朱元璋礼聘出山。
出山之后的刘伯温向朱元璋献上了《时务十八策》,使得朱元璋集团的内部势力更加团结稳固,同时刘伯温又针对当时朱元璋与另外两名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和张士诚并立的局势提出了战略建议,他建议朱元璋是双线作战、先陈后张、逐个击破。
正是在刘伯温的谋划之下,朱元璋才在鄱阳湖水战中打败了劲敌陈友谅,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后,又趁势攻灭了张士诚,至此朱元璋才能统一南方,然后再派兵北上攻克了元大都。
可以说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不能顺利的统一天下,刘伯温为朱元璋统一天下出谋划策,贡献很大。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册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封爵为诚意伯,其实按照刘伯温对朱元璋的贡献封个国公爵位是没有问题,但是朱元璋却只给了他一个伯爵,这就是因为刘伯温太过于聪明,他太了解帝王之术了,所以他让朱元璋感到害怕和猜忌,不敢太过于封赏他。
明朝天下的建立是朱元璋依靠着自己淮西老乡们的帮助而成,因此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淮西老乡们封赏很隆重,其中封爵最高的就是宰相李善长,不仅是宰相,还被封为韩国公。李善长也深受淮西勋臣的拥护和爱戴,他在淮西勋臣中很有影响力。
刘伯温为官是刚正不阿,曾经一名叫李彬的官员与李善长关系亲密,后来犯了事被刘伯温抓住,李善长亲自出面恳求刘伯温给自己面子放过李彬,但是刘伯温拒绝了,最后刘伯温为了整顿法纪将李彬诛杀,因此李善长就与刘伯温结下了仇怨,再加上两人政见不合,李善长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由于李善长的影响,所以整个淮西勋臣集团都对刘伯温十分不满。
虽然李善长经常找刘伯温的麻烦,但是刘伯温却能宽广对待李善长,每当李善长偶犯小错朱元璋要惩罚他的时候,刘伯温总会替他求情,刘伯温认为李善长有功劳有威望,能调和淮西勋臣集团,如果朱元璋总因为小错处罚李善长,这样就会让他的威望受损,到时候他就不能在朱元璋与淮西勋臣之间起到调和作用了。
刘伯温如此考虑从大局考虑事情让朱元璋很是钦佩,但同时也让朱元璋很猜忌他,因为他站的角度太高了,那是帝王的角度,所以朱元璋对他更加猜忌。
后来朱元璋曾多次试探刘伯温,表示自己想将李善长罢相,让刘伯温接替李善长当宰相,刘伯温自然知道这是朱元璋的试探之举,因此他都婉拒了朱元璋让他出任宰相的提议。
刘伯温眼看着自己与宰相李善长不和,又受到皇帝朱元璋猜忌,因此他也就萌生了辞官回乡的想法。
洪武四年(1371年)时,李善长因病辞去了宰相之职,朱元璋再次试探刘伯温,问他谁适合当宰相,朱元璋接连说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刘伯温则认为杨宪和汪广洋缺乏宰相度量,胡惟庸则是手段太过凌厉,因此三人都不适合当宰相。
于是朱元璋就说:“全天下看来只有你刘伯温最适合当宰相。”
刘伯温当然再次拒绝出任宰相,刘伯温建议朱元璋慢慢甄选宰相,他知道再不辞官恐有杀身之祸,于是他借此机会向朱元璋告老还乡,朱元璋一看他很识时务,于是就批准了他的告老还乡,就这样刘伯温得以辞职还乡。
在刘伯温辞职之后,朱元璋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先后任用了杨宪、汪广洋为宰相,结果二人果然如刘伯温所言不适合当宰相,朱元璋最后又选用胡惟庸为宰相。
胡惟庸与李善长关系亲密,本来就与刘伯温不和,加之刘伯温曾告诉朱元璋他不适合当宰相,所以胡惟庸更加憎恨刘伯温,伺机想构陷刘伯温。
刘伯温在回乡之后曾去某地给自己选择墓地,这件事就被胡惟庸知道了,于是胡惟庸趁机向朱元璋弹劾刘伯温,称刘伯温在选择墓地时,倚仗自己开国功臣的权势,欺压百姓,霸占良田。
其实朱元璋明白刘伯温不是那样的人,但是他想借机再敲打一下刘伯温,于是他就下旨谴责刘伯温,并停了刘伯温的诚意伯俸禄。
这件事让刘伯温十分害怕,于是他赶紧回到南京朝见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时,刘伯温进宫向朱元璋祝贺新年,但是朱元璋对他就比以前冷淡多了,此后刘伯温为了打消朱元璋对自己猜忌,暂时留在南京居住。
到了正月下旬时,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特意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治病,可是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之后,不仅没见好转,反而肚子越发坠痛,因此刘伯温认为是胡惟庸联合御医暗害他。
于是二月初刘伯温入宫朝见朱元璋时,他特意跟朱元璋提了一下胡惟庸带御医去给他看病后,不仅病没好,反而还有些小腹坠痛,朱元璋则表现的十分冷淡,认为刘伯温多疑了,只是很冷淡了宽慰刘伯温好好养病。
朱元璋的这种态度让刘伯温十分心寒,他觉得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暗害自己,所以他在回家之后拒绝吃药,就开始准备等死了。
如此拖了一个月,到了三月初,刘伯温已经病得不能下床了,因此朱元璋就下旨让刘伯温长子刘琏带着护卫护送刘伯温回老家青田,刘伯温回到老家之后,拒绝一切亲朋好友帮他寻医问药,只维持每天正常的饮食,剩下就是等死了。
到了四月中旬时,刘伯温就病重将死,于是他就把一本天文书和一筐活鱼交给了长子刘琏让他送到京城交给朱元璋,他还一再叮嘱两个儿子凡是刘氏子孙不可翻阅这部天文书,又告诉次子刘璟说:“施政要领在于宽严相济,上位者必须要以身作则重视法治,同时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仁义之德,能设身处地的为百姓着想,建立朝廷的公信力和仁德形象,这样天下自然长治久安。这些话我本来应该写成书卷呈给皇上,但现在胡惟庸当政,我写了也没用,等将来胡惟庸完了,皇上自然会想起我,你们就把这番话转述给皇上。”
刘伯温交代完这些事之后就去世了,终年65岁。他死之后,他的儿子刘琏赶紧遵照他的遗嘱吩咐,把那本天文书和一筐活鱼送给了朱元璋。
这本天文书记载的实际上都属于是帝王权谋之术,朱元璋自然能看得懂,但是这筐鱼却让朱元璋很费解,问刘琏也不知道有何寓意。史书记载,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这意思就是说朱元璋闻刘伯温去世,悲痛万分,但是看着这筐鱼却不知是何用意,因此他就认为刘伯温生性擅用巧谋,到死都是这样吊人胃口,是刘伯温的性格使然。
直到十七年后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这一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病逝,经常劝阻朱元璋少杀戮功臣和宽厚善待百姓的太子朱标去世了,朱元璋悲痛之际蓦然领悟了刘伯温的良苦用心,原来刘伯温是希望他明白固泽而渔的道理,不要对百姓过于严苛,不要大肆杀戮功臣。
但是朱元璋已经收不了手了,朱标去世,他册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他必须还得替孙子铲除潜在威胁,于是次年朱元璋又兴起了蓝玉案,诛杀了很多开国功臣。
实际上这一本书和一筐鱼就是刘伯温给朱元璋最后的忠告,刘伯温是希望朱元璋能善用帝王之术,多存仁义之心,明白固泽而渔的道理,天下就犹如这筐鱼,如果过于严刑苛法,那老百姓就会像鱼离开水一样,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到时就会揭竿而起,他还大肆杀戮功臣,到时候他还能依靠谁来守天下?
刘伯温送的那筐鱼和对儿子们交代的那番话,他是希望朱元璋执政能宽严相济,不要一味过于严苛,只不过朱元璋的严苛和猜忌之心不是他刘伯温能点透的。
刘伯温不让子孙学习帝王之术,也保全了后世子孙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在把书和鱼送给朱元璋之后,就被朱元璋留下来担任监察御使一职,刘琏和刘伯温一样嫉恶如仇,尽职尽责。但是胡惟庸却对刘琏进行各种打击逼害,最终刘琏被胡惟庸的党羽胁迫坠井而死。
在刘琏去世后,刘璟更加不敢再入朝为官,直到胡惟庸因谋反案被灭族之后,朱元璋惦念起了刘伯温,于是命人寻找刘伯温的后人,刘璟才入朝拜见朱元璋,朱元璋本想让他继承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他却把爵位让给了侄子刘琏的长子刘廌。
不过朱元璋对刘廌并不满意,很快就褫夺了他的诚意伯爵位,把他贬谪到了甘肃,直到后来朱元璋去世,朱允炆才把他赦免。
但是朱元璋十分器重刘璟,赐给他“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他都可以持铁简纠正,后来更是让刘璟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
朱允炆继位之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璟听闻之后向朱允炆献上平定燕王十六策,不被朱允炆采纳,后来刘璟又被朱允炆派去帮助李景隆讨伐朱棣,刘璟给李景隆出谋划策,但李景隆却不听,最终导致被朱棣打得大败而逃。
此后刘璟又多次向朱允炆提出合理的战略建议,都被朱允炆所拒绝,最后心灰意冷的刘璟辞官归隐。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功登基为帝,是为永乐帝,朱棣十分欣赏刘璟的才能,于是下旨召刘璟入朝为官,刘璟拒绝征召,朱棣大怒,于是派人把他抓到京城。见到朱棣后,刘璟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肯在永乐朝当官。
并且刘璟见到已经登基为帝的朱棣不仅不称呼皇上,反而称其为殿下,还对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就这样刘璟触怒了朱棣,被朱棣下入大牢,刘璟在牢中结发自缢,终年52岁。刘璟去世后,朱棣余怒未消,下旨停封诚意伯爵位。
一直到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执政时期,朱厚熜追念刘伯温的功绩,想恢复诚意伯爵位,于是特意命人寻找刘伯温的后人来继承诚意伯爵位,就这样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才在刘伯温去世一百多年后成为了第三代诚意伯,此后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其实刘伯温不让后世子孙学帝王之术就是不希望他们继续入朝为官,卷入朝廷核心权力之中,这样就能保全子孙后代了。相比之下同样都是明朝开国功臣的李善长被朱元璋满门抄斩、胡惟庸被灭族、大将蓝玉也被灭族,很多明朝开国功臣动辄被满门诛杀都是常见的事了,虽然刘伯温的一个儿子被冤杀,但最起码他的后世子孙没有被大肆屠戮,这就是他的良苦用心。
刘伯温正是看透了核心权力阶层的凶险,所以他才禁止后世子孙学习这些帝王权谋之术,就是不想让他们卷入其中,这恰恰保全了子孙后人。
从此之后刘伯温的子孙后代大多都是平凡的文人,因此刘伯温的子孙后人才能传承绵延,一直到传到现代刘伯温的后裔还都在传承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