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竟然有人不认识宋丹丹#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起因是有网友发帖问:“宋丹丹有什么作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帖子瞬间引发了热议,许多人表示难以理解:

“怎么会有人没看过《家有儿女》啊?”

“想当年宋丹丹和赵本山可是春晚唯一的神啊,这都不知道?”

“这和说孙燕姿是冷门歌手的人,有什么区别。”

甚至有人嘲讽不认识宋丹丹的网友,是“无知而不是年轻”“但凡上网查一下都不该问这个问题”……

言语间,充满了高高在上的指责和炫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很多人表示,这种事很正常:

“ 不同年龄认识的人都不一样,有什么好高贵的呢。”

“我也不认识我妈那代的明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认知圈。”

“互联网真换了一代人啊,我们真的老了……”

一时间,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总有人会因为“某人没见过、经历过、拥有过某事/某物”而鄙视对方,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借此机会羞辱、攻击他人。

这种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比他人强的心态,就叫做“优越感”。

也就是俗话常说的“见过世面”。

那么,一个人的优越感是怎么产生的呢?

有优越感一定是坏事吗?

优越感和自卑感有什么关系?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常常被人误解的“优越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开头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前段时间,自媒体博主“打工仔小张”,凭借“如何系列”的短视频火爆全网。

这系列视频的内容是科普一些生活常识。

比如“如何坐飞机?”“第一次去麦当劳星巴克如何点单?”“如何去电影院看电影?”等等。

让她走红的第一条视频,主题是“如何坐高铁”,她介绍了坐高铁的整个流程:

要不要取票进站?怎么取票?怎么过安检?去哪里候车?怎么找到自己的车厢……

每个步骤事无巨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都表示:“太感谢了”“老家没有地铁、高铁和飞机,真的很需要这种科普”......

然而,却有人在评论区吐槽说:

“这种常识也要教吗?”

“现在还有人不会坐高铁?我不理解。”

“怎么会有人不会坐飞机啊?我厌蠢症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种“不理解”是一种很常见的认知偏差,在心理学上叫做“知识诅咒”

是指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时,就很难想象不知道这件事是什么感觉,并默认其他人也应该知道这些事。

比如:

辅导孩子做作业的家长,想不通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题目,孩子怎么就是学不会?

于是很容易“情绪崩溃”。

教人学车的驾校教练,不理解为什么闭着眼都能上手的操作,学员就是死活都不会?

于是大多数教练会给人脾气暴躁的印象。

原因就在于:

当一个人熟悉某件事或某个领域后,大脑会自动淡化掉学习的过程。

比如刚开始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我们需要掰着手指头,或者代入一个场景才能理解;

一旦我们熟练后,就不再需要那些复杂的思考过程。

大脑在加工时,很难调动这些“落了灰”的记忆,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其他人也是这样的;

而当别人不知道我们已经掌握、熟悉、理解的“常识”时,就有可能产生“我比他强”的感觉。

接着,“优越感”就产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知识诅咒”本身未必带有恶意。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当得知自己知道的事物,别人不知道或和自己不一样,表现出惊讶是很正常的反应,其实内心并不会鄙视他人。

但其中有一部分人,会通过“鄙视”“侮辱”“攻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这样的事情,生活中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有网友坐高铁问路,被工作人员回怼说:

“那么大个人连屏幕都不会看?”

“看不懂你回去学……回去好好学几年再出来坐车。”

有人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第一次逛山姆超市,被嘲笑:

“只有穷人才会晒,对我们来讲,山姆就是普通超市”。

还有个女孩看到一双喜欢的鞋子,求助网友是什么牌子。结果评论区不仅不回复女孩的问题,反而教育她:

“如果你不认识这个标,就说明你不能消费它。”

表面上来看,TA们是在嫌弃别人的“无知”“蠢”“穷酸”。

但本质上,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见过世面”“聪明”“有钱”,彰显自己的高人一等。

根本目的是,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获得优越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优越感的表现形式,常常充满敌意和攻击性,因此很有可能伤害到他人。

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兴致勃勃地和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歌手,对方却说:“我早就听过TA的歌啦,你怎么才听,都过时了。”

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首先,一定是强烈的落差感。

那个分享山姆超市的女孩,发朋友圈的初衷只是为了记录生活;

而求助鞋子品牌的女孩,也只是希望通过互联网这个途径解答自己的问题。

但ta们得到的,却是嘲讽、说教和指责。

这种和期待截然相反的巨大心理落差,会带来许多负面情绪:

被误解的愤怒、被无视的委屈、被嘲讽的羞耻......

接着,这种情绪会储存在记忆里,当ta们再遇到类似的场景时,那些愤怒、委屈和羞耻会卷土重来。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绪重现,ta们会选择不再分享和求助,甚至会因为害怕再次被嘲笑,不敢尝试这些“高高在上”的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有个朋友说,她刚上大学时第一次上电脑课学Excel,由于以前没有条件学电脑,有个操作步骤怎么做都不对。

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问身边的同学,结果却被嫌弃说“你怎么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啊”,她听完差点飙泪,发誓再也不会请教她任何问题。

甚至于,只是围观了这类闹剧的人,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有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个事情:

“我以前从来不敢在商场试衣服,就是因为有一次在商场目睹一个女孩想试一条漂亮的裙子,却被售货员拒绝了:‘试什么试,你又买不起。’

最后女孩涨红了脸走出那家店。而我虽然知道错在售货员,却仍然不敢想象被那样对待的人是我。

所以我一直宁愿网购来来回回退货,也不愿意去商场试衣服。”

最终,ta们由于压抑真实的自我,变得自卑而胆怯。

而那些鄙视他人的人,也会因为傲慢失去朋友,变得孤立无援。

所以说,这种带有敌意的优越感,完全是害人害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在心理学上,“优越感”是“显性自恋”的一个维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恋程度”。

容易感到优越的人,通常也会更自恋。

但是,并不是所有自恋的人都会贬低、攻击他人。

那些通过鄙视他人获得优越感的人,不仅自恋,同时内心还非常自卑。

怎么理解这种矛盾的人格特质呢?

一方面,因为高自恋,TA们会表现很傲慢。

这种傲慢和“骄傲”不同:

骄傲是指对自己的成就产生自豪感;

傲慢则是一种自以为是。

区别就在于——傲慢的人拥有不真实的自我概念。

TA们总是自视甚高,但真实的成就并没有那么多。

所以,鄙视他人会让TA们自我感觉良好,产生优越感,从而弥补膨胀的自我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另一方面,内心的自卑却导致TA们非常敏感,很容易被外界评价影响。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TA们被叫做“依赖型自尊者”

指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标准或结果。

比如,那些鄙视别人“买不起名牌”的人,恰恰是因为TA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名牌”。

这也就决定了TA们会通过“是否买得起名牌”来判断他人,同时享受在这些方面超越其他人的感觉。

所以,鄙视他人,在TA们看来就是超越他人,能够带给自己优越感。

最重要的是,这类人一定会想尽办法维持自己表面的高自尊,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

因此,TA们会非常介意别人比自己强大,一旦有这种苗头,就会不择手段地攻击、轻视他人,重新确认自己的优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并不是要批判“优越感”本身。

相反,个体心理学家之父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感”是人的一种普遍欲求。

在他看来,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处于一种无力的状态,而这种无力感必然会导致自卑感

通过“追求优越感”,我们才能摆脱自卑感。

例如,小丽因为高考落榜读了大专,同学聚会时作为唯一的大专生很自卑,于是她努力学习,不断提升学历,最终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

再或者,小杨因为买不起房而感到自卑,于是他偷偷鼓励自己:虽然赚得少,但至少我在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些例子中,“追求优越感”的本质,是“通过努力去实现理想自我”或者“通过自我安慰鼓励自己”。

也就是说,只要运用得当,优越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激励我们去努力和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那些“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来获得优越感的人,是把自卑当作借口,对优越感的一种错用。

阿德勒认为,TA们并不是真的感觉自己很优秀,而是把“自我”和“金钱/知识”等外在的事物捆绑起来,通过炫耀拥有的金钱/知识等,让自己显得很优越而已。

因此,阿德勒把这种优越感叫做“虚假优越感”

他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

也就是说,“虚假优越感”是个体为了应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行为,并不是真正的优越感:

当一个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时,不是努力变得更好,而是去寻找能产生优越感的环境,让自己看起来很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

罗翔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

一个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和稻子,你也不能说他蠢,他只是不太理解。”

生而为人,我们都有未曾见过的“世面”。

当你因为无知感到自卑时,是努力追求进步,把“无知”变成“有知”;

还是原地踏步,寄希望于“虚假优越感”。

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经历、知识、阅历等等各方面的差异。

游戏设计师Jesse Schell说过:“确定某件事情上谁最优秀,是人的基本冲动。”

和他人比较,是我们的下意识行为。

而比较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优越感。

虽然你无法控制自己不去产生优越感,但你可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

正如罗翔老师的后半句:

“不要带有知识上的优越感,你不应该因为你懂,就瞧不起那些不懂的人,你其实应该帮助他们。”

即使你做不到帮助他人,将优越感藏在心里,不轻易打击和评判,也是一种礼貌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读大学时,我和舍友外出吃必胜客。去之前我告诉她们我以前从没吃过,她们非常惊喜地说:“好荣幸,能分享你的第一次。”

我至今非常感谢她们的温柔,打消了我的胆怯和自卑。

我想,如果所有的“无知”都能遇见理解与尊重,所有的怯懦都能遇见温柔与善意。

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自卑和优越,傲慢与偏见了。

或许真正“见过世面”,就会知道这不过是世界的某一面。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温柔而又包容的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衮衮,一个学心理学的普通人。爱生活,爱综艺,喜欢用心理学看世界。

编辑:Keane、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Schriber, R. A., Chung, J. M., Sorensen, K.S., & Robins, R. W. (2016). Dispositional Contempt: A First Look at theContemptuous Per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阿德勒.(2016).《自卑与超越》.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3]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2017).《被讨厌的勇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4]https://wiki.mbalib.com/wiki/%E7%9F%A5%E8%AF%86%E8%AF%85%E5%92%92, 什么是知识诅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真正的自信,是不再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也不再过度追求“优越感”。

如果你也想学会自我察觉,改变认知、提升自我,不妨加入壹心理疗愈互助群——【情绪加油站】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470个心理学疗愈小妙招》,涵盖自我探索、个人成长各个方面,帮助你提升自信心;也可以免费观看心理咨询师干货公开课,获得专业提升建议,补充心理资源,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