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45年8月,国民党军队突然打入香港,震慑英军的真实录像。可以看到,香港民众们在道路两旁热烈欢迎国军的到来,而英国军队只能在一旁维持秩序,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感到一脸茫然。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蒋介石又为何做出这一决定?

1945年国军打入香港的浩荡场景

在1945年8月,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突然在香港出现。这是在蒋介石授意下突入香港的国民党第二方面军,他们在没有通知驻香港英国军队和政府的情况下,直接骑着高头大马,手握枪械,全副武装地闯入了香港。

而这支庞大的队伍很快就引起了不少香港居民的注意,他们纷纷赶到国军前行地街市两边,一边打量军队,一边相互通知传信。有的人大着胆子上前询问这些士兵来意,在听到他们是国军后,顿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从视频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道路两旁的香港民众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很快做出了不少的标语、横幅和旗帜,上面写着“欢迎国军来到香港”这类句子。有的人甚至从家中拿出了过节的鞭炮当街燃放,整条街道都是快活的氛围。

其中还有几个年轻女孩的笑脸被记录下来。在她们身前,是正在维持街道秩序的英国士兵。面对士兵有些骇人的眼神,她们却没有畏惧,反而大方地笑了起来。

这让正在街区中驻守的英国士兵非常头疼了——他们并没有接到过有国军进港的通知,也没有得到可以和对方开火的命令,只能尴尬地维持秩序。

其中,一名英国士兵忍不住,找到了一个正在行进的国军士兵,想要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涉,如果能让他们放弃深入香港就更好了。然而面对英国士兵的要求,这名国军士兵却有些不耐烦。画面中可以看到,他在随意回答了英国士兵两句后,就匆忙地离开,加入到行进的大部队当中。

而由于声势浩大,加上还有不少的香港民众自发为军队引路开路,很快,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就从登陆的香港港口出发,一路高歌猛进,直往香港最为繁华的九龙去。而这时,收到了消息的英国政府也急忙做出迎接和商谈的准备。

在抵达了九龙后,张发奎作为代表,对英国政府表示了问候。而驻香港的英国高层们目前还没有摸清楚国军的目的,也不太敢轻举妄动。如今英国在全球形势上势微,同时本土距离香港过远,支援代价太大,所以英国政府打算以议和为主要目标。

在他们谈判的过程中,国军已经开始了对九龙的军事接管。根据当时不少的香港民众回忆,以前在九龙驻守的英国兵都不见了,变成了国民党的军队。而当香港民众想要靠近时,也会被国军禁止。当时香港民众坚信,一定是两边的高层要进行秘密会议,要考虑收复香港一事了。

一时间,喜悦的气氛笼罩在整个香港上空,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翘首期待着收复的消息。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让他们的生活水深火热,国军的突然到来像是一剂强心剂,让他们对回归祖国,迎接幸福新生活的信心倍增。

而当时带队的将领张发奎,和所有到达香港的国民党士兵们也是这样想的,希望在谈判时能够顺利收复香港。他们不仅想要通过这场谈判让香港从根源摆脱阴霾,还在平时生活中为香港人民提供帮助。一时间,张发奎和他的第二方面军在香港受到了极高的赞扬。

带队将领张发奎,为香港人民带去希望

在这一次的国军突入香港事件中,一位名叫张发奎的将领不容忽视。也正是由于他的民族品性,让无数的香港人民燃起了回归的希望。

而张发奎出生于1896年,是个地道的广东汉子。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有不少的国土沦为了殖民地,这让张发奎感到愤怒,决心为祖国的河山和百姓奋斗,开始发奋想要成为军人。1912年时,他下定决心不再做染织学徒,而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广东陆军小学,开始了他征战沙场的第一步。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而那时候的张发奎早已毅然加入了国民党,并任职为国民党第11军军长,第二方面军的上将总指挥。北伐战争过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发奎早就看不起这些入侵中国的外国鬼子,在抗日战场上大杀四方。

抗日战争时期,他受命指挥了多场著名的战役并取得胜利,其中就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而由于他在战场上行事杀伐果断,很多日本人对他都十分畏惧,都喊他“张发癫”。

然而,即便张发奎军事能力出众,立下过汗马功劳,却也仍然得不到蒋介石的看重。因为第二方面军在他的带领下,竟然培养出了数位共产党革命名将——刘伯承、叶挺、朱德等都出自第二方面军。而面对这种给他人做嫁衣的行为,蒋介石自然不高兴,同时对张发奎也有了意见。

此后的抗日战争中,蒋介石给张发奎的部队不再派送重要任务,也不给他培养人才的机会,导致张发奎的战绩平平,逐渐被埋没。虽然不再处于征战的核心,但是张发奎的爱国情怀却始终没有泯灭,反而越燃越旺。在之后的抗战中,即使战绩不如以往,他也起到了重要的牵制作用。

而由于平时行事耿直大方,张发奎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大哥在部队中的评价一直很高,蒋介石也不敢轻易地对付他,甚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在表彰功臣时,也将张发奎提拔为陆军总司令。

但很快张发奎发现,自己的职位只有一个空名,没有实权。而考虑到这样的虚职以后也无法再为祖国建功立业,张发奎选择了辞职,决定在香港定居,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而张发奎之所以将最后的归宿放在香港,正是因为他在1945年带兵突入香港的那一次事件,他和香港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看来,香港不仅是他的归宿,也是他当年听从蒋介石命令,没能及时收复的一种遗憾。

当时张发奎为了补偿香港百姓,在职期间批准了很多有利港澳地区的事项。他组织了特别行动队在港九散发传单,警告港英当局停建屏山机场、取消限制华人入境。此后还引渡所有汉奸到广州受审。此外他还十分注重教育,让香港重拾国语教学。而种种举动,都坚定捍卫了港澳同胞的合法权益。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离开了人世,无数香港民众自发组织为其默哀。他们始终记得,张发奎和他的军队,从最初入港时就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收复香港终成空,蒋介石的自私决定

最初,张发奎和第二方面军无数将士们都认为,蒋介石此举是考虑到了港英政府的能力有限,英国人鞭长莫及而决定的,目的在收复香港。于是,军队浩荡前行,心里都充斥着收复的喜悦。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蒋介石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只是想要来一招暗度陈仓,将矛头对准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张发奎在和港英政府谈判,迟迟得不到蒋介石的消息,自然也不敢妄下定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开始意识到蒋介石的目的不单纯,否则就应该立即下令,利用国军让英军措手不及的机会收复,而不是浪费时间让港英政府更有准备。

果然,不久后,张发奎就接到了蒋介石发来的密电。和他的猜测一样,蒋介石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收复香港,拯救香港百姓,而是想借水路北上,与共产党进行内战。

当时收到这条消息的张发奎非常愤怒。在此之前,张发奎就因为时常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和观点,被蒋介石视为肉中刺针对过。此次收复大好机会,张发奎实在不愿意错过,于是也发送电报给蒋介石,请求收回命令,先将香港收复。

然而蒋介石自然不会同意。在他看来,收复香港,就势必要和港英政府起冲突。且不说虽然英国目前式微却仍是世界大国,自己要打内战,不能将军队白白损耗在香港。于是没有多想,他就否决了张发奎的请求,并且言辞间对张发奎有威胁之意。

对此,张发奎很是无奈,作为军人,服从军队命令是天职,即便他再不情愿,也只能按照军令行事。于是,他将蒋介石的安排下达给第二方面军的士兵们,他们也非常难过。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和香港民众的关系非常好,也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香港民众生活的困苦,以及港英政府对他们不公平的对待和压迫。

原本他们手中的武器应当举起来驱赶外来的侵略者,这一次却要用它们指向自己的兄弟姐妹。但大家不能违背命令,只能尽可能帮助香港同胞们。只要看到有人欺负香港民众,他们就会挺身而出,一旦有人需要接济,他们也会慷慨解囊。

当时张发奎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和港英政府进行谈判。在港英政府知道国军不会收复香港,先是松了口气,而后对国军的行为发出了批评。他们认为,国军的行为不符合港英政府先前发布的通知和要求,严重损害了大英帝国的颜面。而在要求道歉的同时,他们还要增加新的规则应对国军。

而由于蒋介石的北上不能被港英政府阻碍,同时还可能需要港英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于是要求张发奎尽可能满足港英政府的要求。在这场谈判中,张发奎和港英政府的管理人员们最终达成一致,在近期内就离开香港。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香港人民得知国军没能收复香港,心中遗憾万分。但是他们却没有人责怪第二方面军。朝夕相处下,他们知道国军的每一个人都是热爱祖国,热爱每个兄弟姐妹的,在他们离开时,香港民众也前来送行。

虽然第二方面军这一次由于蒋介石的自私命令,没能成功收复香港,但是他们的言行却坚定了香港民众回归的信心。在香港人民和大陆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在1997年7月1日,香港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