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联行:十位医疗投资人:市场复苏,未来投资机会在哪里?

2022年,我国医疗健康行业一级市场融资额度与投资交易案例大幅下降。投资人如何看待过去一年的资本市场?疫情政策调整后,资本寒冬是否能迎来新的复苏转机?资本视角对2023年的医疗健康领域有哪些预判和展望?头部资本机构更青睐哪些赛道?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对话10位投资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对于市场仍保持乐观,投“新、好、早”的策略不变在疫情冲击、资本市场下行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医疗投融资市场还是呈现出相对较冷的态势。投资人的心态变得更加严谨,投资动作也呈现放缓的趋势,市场上公司募资的难度也加大了。但对于2023年,我们仍然保持乐观态度。从趋势上看,头部基金对医疗的投资会持续加大;市场价格回调到一定阶段,投融资行为本身会出现一个加速。此外,整个市场的清盘会持续,很多企业经过一轮调整后,会意识到医疗市场的投机是不可持续的,还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公司的产品出海可能加速,一方面是往发达国家,一方面是往一带一路国家。在行业复苏的过程中,投资人要更加做好全方位的服务。2022年我们继续在投后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比如提前预警公司做好现金流管理;积极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线;帮助被投企业优化人才梯队,提升团队的战斗力。红杉中国在医疗板块投“新、好、早”的策略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比如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药物,以及大分子、小分子领域的新靶点。从创新器械维度来看,也会关注单细胞测序、单分子蛋白检测等全球同步的前沿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

弘晖基金CEO王晖:在变局中开新局,在挑战中发现机遇2022年宏观扰动导致资金流动性下降,投资人相对谨慎。加之2020年、2021年市场过热,很多项目估值过高。投资人就像跑步选手,前两年跑得太多、太猛,2022年必然需要歇一歇。相比于2021年,弘晖基金2022年新投资下降了三成,退出也较慢,一共两个IPO,7个并购类的退出。后者数量较2021年明显上升,是因为很多企业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愿意被并购。我认为,2022年是一个重大变化和变局的新起点。过去各种宏观变化的冲击太大,它不会在2023年就烟消云散,立刻恢复到原先美好的环境当中。我们需要在变局中开新局,在挑战中发现机遇,这个过程从2022年已经展开。对每个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而言,未来几年都是巨大的挑战。谁能够在这个挑战里发现好的方向,发现较好的投资标的,创造出价值仍是一个未知数。在这个过程当中,变革会是核心要素。环境变化太大,如果一个投资机构不勇于变革、善于变革的话,它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方法就可能会被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弘晖基金创始人王晖倚锋资本创始人、董事长朱晋桥:2023年生物医药投资将遵循三个主旋律2022年是公认的生物医药领域“寒冬”,不管是医药企业还是基金都面临着“洗牌”。但对于好的基金来说,这种时期往往是机会。看清赛道、看准团队、不盲目追逐热点、坚持技术原创性与稀缺性、充分了解市场、能够做到帮助企业成长的基金将会脱颖而出。我认为,2023年将是个好机会。未来的生物医药投资,将会遵循三个主旋律:第一,多学科交叉、新范式的出现。传统的成药机制,将向边界更加模糊的方向转变。第二,基础科学、底层科学进展愈发重要。从纳斯达克2000时代初至今,一系列大品种的涌现,是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发现得以产业兑现的结果。行业就是螺旋上升的趋势,下一波的大浪潮,也依然会是一系列新的科学机制发现的结果,这是亘古不变的朴素道理。第三,未来很大的一个主旋律就是差异化,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针对重大疾病的差异化寻找竞争机会。除了科学层面去解决新问题之外,差异化的临床定位也格外重要,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重要的投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倚锋资本创始人、董事长朱晋桥易凯资本合伙人、健康产业联席负责人李钢:依旧看好生物医药,脑科学领域更具期待2022年有太多“干扰项”让投资者的信心受到冲击。相较于2021年,一级市场的整体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都有接近50%的下滑;A股与港股二级市场生物科技相关板块也同样萧条。“危”与“机”永远是一对双生花。后疫情时代仍能看到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仍有越来越多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合成生物学技术从研发走向应用,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开始把原研技术管线以创纪录的价格授权全球巨头,这一切都孕育着这个行业的希望。与其说我们注视着一个市场的低迷,不如讲我们正在见证着一个新时代崛起的破晓。2023年,希望我们都能尽快走出疫情带来的阴霾,重振行业信心。我们依旧看好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核酸类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细胞及基因治疗药物等研究与应用;其次是脑科学领域,随着各国政府、产业界及资本关注与投入的增加,相信未来脑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新玩家将层出不穷;再次是合成生物学,作为底层平台,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技术革命。最后是银发经济,老龄化加剧将从消费、医疗、科技、金融等多方面孕育新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凯资本合伙人、健康产业联席负责人李钢

普华永道综合商务咨询总监白羽:2022年是旧周期的低谷,也是新周期的起点2022年是旧周期的低谷,也是新周期的起点,为2023年及新周期的反弹蓄势。2023年看好的投资趋势,从政策导向看,分级诊疗、赋能基层至关重要,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很需要技术创新变革的即时检测(POCT)设备的支撑,来更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治疗的需求;从国资背景的医药生物企业角度看,产业与投资低谷正是并购好时机,目前港股和一级市场都有不错的并购标的;从产业角度来看,创新药研发要回归到产品的临床价值,对患者收益明显的技术与疗法突破、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等医疗器械领域,依然会是资本追逐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华永道综合商务咨询总监白羽

从医疗基金角度来看,建议从需求出发,关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持续升级的美好生活需求”;从政策方面,建议回避受压制领域,坚守政策免疫和鼓励发展的方向,如进口替代、辅助生殖(人口)、分级诊疗等;从技术方面,建议坚持投资底层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关注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赛道。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总经理周伊:期待医药企业能多做有创新力、有门槛的事2022年,全球经济下行,投资人普遍悲观,大家最缺的就是信心。诸多因素叠加,导致资方预期下降,很多机构募资都遇到了困难,出手也更加谨慎,精力被更多地放到了投后管理。疫情放开后,经济将逐步修复,一级市场会有所回暖,但不太可能出现超预期的改善。2023年,希望环境和政策能够相对平稳,为整体行情的好转奠定基础。医疗健康科技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技术驱动、资金驱动、临床需求驱动三位一体。从投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国内的医药企业能多做有创新力、有门槛的事情,寻求差异化方向,在科研能力上实现突破,建立自身的竞争壁垒。从企业团队来看,资本方更期待涌现出更多有科学素养的企业家,更看好那些团队完整互补、拥有较好工业界历史的企业。新的一年,愿大家一起各自安好,静待花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总经理周伊富煜亚洲总裁姒亭佑:聚焦“全球新”,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最为看重的还是原始创新与市场的领先地位。而创新是指“全球新”,或在全球对比中具有相对优势。有产业界和部分机构认为,在“全球新”产品的研发制造上,目前中国并不具备优势。但面对当下的环境,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就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在“全球新”上有所突破,才能支撑未来企业价值。而仅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产品,在目前的支付体系下,已很难支撑企业的投入成本。只有以国内为基础,增加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才有可能激发投资者的投资动力。但医疗器械的特点又有所不同。大部分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先,在此基础上再去开拓国际市场,只做简单的进口替代已不符合市场环境。企业还需要在核心部分实现突破,在减少核心技术的依赖上布局。作为投资者,需要分辨所投资的这部分所谓“卡脖子”难题的技术,是否拥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支撑研发,唯有以患者为中心、“以终为始”创造真正治疗价值的研发,才是市场的动力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煜亚洲投资总裁姒亭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王立新:医疗产业会更注重体制改革,看好数字医疗2022年国内健康产业投资活跃度整体较低。由于出行不便,投资尽调工作缓慢,实际完成的投资额也有所下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医疗健康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下一步投资去消除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也给监管机构推出医疗改革措施指明了方向。2023年,政府、企业在医疗健康产业的研发投入会相应增加,投资者也更愿意押注健康产业。在这一背景下,医疗健康产业会更加注重体制改革,以及具体效果和体验的改进。新的一年,我继续看好数字技术对于医疗产业的赋能,包括用数字技术来预测分子、预测细胞、预测基因;也包括用数字技术来制造更多的智能医疗设备,如手术机器人等;包括用数字技术来加强医院管理,实现医疗的远程服务;也包括用AI技术协助医生做辅助分析,进行检查识别和血液分析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银国际控股直投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王立新道远资本董事长章达峰:谨慎乐观,长期看好,期待集采政策趋于稳定、温和2022年一级市场整体比较辛苦,这种辛苦体现在募资、投资和退出的方方面面。2022年也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不少同行在过去一年的辛勤耕耘里取得了成绩。以道远资本为例,22年7月一个月内有两个IPO上市,八九月份又有两个过了发审会。这都是过去这几年投资结成的硕果,离不开基金对优秀标的和优秀团队的挑选,也离不开积极的投后管理培育。对于2023年,保持谨慎乐观,积极看好。疫情放开后,那些暂时性受到影响的细分行业将会逐步调整过来。2023年,期待集采政策趋于稳定、温和。如果集采政策能给企业留出一定的获利空间,企业有钱能持续研发形成良性循环,那么风险投资对这方面的投入肯定会继续。过去几年,各路资本在新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整个行业而言,新药的推出都具有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我们所投企业的新冠疫苗、RSV抗病毒药物、人造血管等都传来了获批或即将获批的好消息,这对基金和行业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鼓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远资本董事长章达峰清松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松:对医药改革、长期需求等市场角度保持高度关注医疗健康行业融资难应当被理解成一种常态。宏观环境叠加市场周期带来的估值回归,让很多项目回归到了“正常价格”和“正常节奏”中来。整个市场在“艰难”中发生着深刻变化,新机会正在酝酿。“躺平不看”和“无脑抄底”都不可取,应从人口老龄化、医药改革、长期需求等大角度,对市场保持高度关注,持续寻找真正值得布局的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松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松中国的医疗健康市场远没达到成熟的状态。无论是创新药、创新器械、精准医疗,还是生命科学,都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具体来看,在已形成龙头但行业仍在快速发展或存在大量进口替代市场空间的细分赛道,以合理估值投资头部企业并成为其伙伴共同进行生态布局;在尚未形成明显龙头企业的细分赛道,选择未来有潜力成长为头部的公司投资,不断进行赋能。在技术驱动、有明确壁垒的企业中,优选以下两种:一是在高确定性行业中的前几名,寻找合适契机以合理估值进入;二是在不确定的行业中,寻找契合自身的能力圈、可以服务的企业。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