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有多少人在微信生态中工作?答案或许超出了你的想象——超过5000万人,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围绕微信的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等等产品,过去几年,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工作岗位,包括开发、运营等等。在微信之外,还有外卖、快递、网购、直播等互联网平台,围绕它们,中国有上亿的人都在从事与数字化相关的“新职业”。
但我们很少站在互联网企业的视角,从内部的肌理去观察:互联网平台是如何创造出这些机会的,它的过程是怎样的;从事这一类行业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怎么做出选择,如何拥抱了数字化;以及在剧烈变动的数字化中,我们应该如何抓住工作机会,让这一切可持续下去。
汪传鸿是腾讯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5月31日《中国青年研究》主办的“新职业与青年发展”研讨会上,他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在过去两年里做出的观察。以下是他的分享。
分享者│汪传鸿
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从平台视角分享对青年就业的观察,这个观察不够成熟,是根据我们过去两年具体的调研和案例,尝试对今天通过平台就业的青年群体来做一个观察以及总结。
开始之前先分享一组数据,这是刚刚发布的,微信生态在过去10年中衍生出非常多就业机会,包括小程序的开发、公众号的运营,可能大家身边都有相关的从业群体。我们最新的数据,已经有超过5000万个就业收入机会,是从微信平台上去延伸的。
这个地方我想讲什么呢?并不是想讲这个数量非常大,而是我们今年做一个测算——想知道在微信生态当中到底提供了多少青年人的就业。大概通过几万份的问卷得出来,超过56.8%的数据,它的从业人员在35岁以下,也就是说5000万就业岗位中,一半以上是九零后群体,也包括了应届或者毕业几年内的学生。
我们自己观察就业平台时也有一个困惑——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平台生成就业岗位的机制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平台的应用对它进行分类,比如典型的像小程序的开发、小程序的服务商、公众号、视频号,这些产品的应用本身会营造出上下游生态,在生态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就业机会。我们尝试对这个路径进行一定的总结。
第一步就是技术或应用创新,导致数字化过程中出现新的市场需求。我们知道,在不同的阶段当中,包括刚才很多老师提到的像抖音这样的产品以及公众号,是在过去10年左右中不断出现的,我把它简单定义为技术或者应用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是指比如大家最近关注到ChatGPT如何影响人的职业,应用的创新,更多指的是伴随移动互联网这个浪潮,大家看到的短视频也好,公众号也好,我把这部分归类为应用创新,它会在数字化过程中产生新的场景。
一种很典型的场景,我拿小程序这个产品举例,以前没有这个产品时,大家想到的是独立开发一个APP或者做一个网站,小程序落地之后,它可能会用到在统计场景、打卡场景,其实这个场景就意味着我们会出现新的市场需求。
第二步,数字化红利逐渐出现,也出现新的职业和岗位类型。出现新的市场需求之后,我把第一波人定位为所谓的数字化红利,别人还没有用这个工具,商家先用了这个工具。这里很典型的场景是私域运营,商家把用户囤积在微信群里,有促销活动就可以触达用户,这个数字化红利在早期出现之后,会出现典型的新职业岗位类型,比如以前没有私域运营师这个岗位,因为有了场景和数字化红利,慢慢就出现这样的典型职业类型。
第三步,市场进行模仿阶段。大家发现做私域运营,是非常好的做转化的手段,就会有不同的商家做模仿,这时我们发现在就业市场上会出现中小型的团队,由于市场供需的扩张,会把拥有相关技能的劳动力吸附进来。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人可能原来做线下的零售导购,但是因为他/她熟悉用户心理,了解消费者心理,所以能够通过一个群聊或者很多群聊触达到几千个消费者,这是他/她的劳动技能在新的数字场景的复用。
第四步,大型头部公司产生了。在垂直领域中,会发现有一些头部公司慢慢产生,甚至在微信生态中,有一些去IPO的公司,比如微店平台背后的一些公司,已经实现了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但是跟这些中小团队灵活就业的形态是并存的,大的垂直公司产生之后并不会侵蚀掉小规模的团队,因为它的成本优势不一样,它们也能够找到自己的空间。
最后一步,这个市场可能逐渐饱和,典型岗位从业者可能会向其他生态平台溢出。我们过去在平台视角看就业机会,大家都会追逐流量的红利。后面我会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讲一个市场如果饱和了之后,它的岗位、从业者,可能会向其他平台溢出。这是我做的简单总结,就是依附平台的就业会什么样的转化。
另外,我们在调研中做了分析,想通过案例搞清楚,这一代青年为什么以及如何拥抱数字化工作?我把它分成了客观和主观层面。
首先,我们提到的2000多万在微信生态的九零后们,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灵活性,毋庸置疑,是产品的第一批用户,有天然的技能掌握能力以及适应新事物的能力;
另外一方面,这个群体很典型的特征是,他们的社会经验跟父辈相比更充分,可能在大城市念过书或者在城市实习、生活过,他们有可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县城,但是他跟当地人相比的很大优势是,他知道一线的服务业是什么样的,知道传统的玩法是怎么玩的,所以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很典型的群体,就是在三四线创业的个体,具备一二线城市经历;
第三是收入水平,跟同等年龄段同等学历背景下,相比传统行业,比如典型的传统的制造业,我们依托平台做创业或者从业,薪资收入整体水平相对比较高;
最后一个客观条件是基础设施的水平,伴随网络的覆盖,现在我们在各个犄角旮旯都能实现直播或带货。
主观层面也非常重要,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首先是主观意愿,对创业的渴望,这批人往往主观能动性很强;
在生活方式上,刚才好几位老师提到,他们更倾向于相对更加灵活的生活方式,或者希望获得更灵活的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第三个是职业预期,这是很有趣的一个观察,很多人认为他在数字平台上从业,比在老家的同事或者朋友做传统销售工作更有前途,这个价值观如何形成的,我认为这可能跟媒体这么多年对互联网行业的追踪和报道有关系;
四是跨越城乡,很多没有离开家的本地人,怎么获得本地之外的就业机会?这是青年群体在平台上主动拥抱数字化工作的一个可能性。
这是之前几位老师一起参与的一次调研,我这里做个分享。这个案例技术上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带货,今天在所有平台都能看到带货。但是我们深入下去发现,我们开玩笑叫它“双城记”,是一个县城和省城联动的平台的模式——在黄梅县城里的一群年轻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小众青年,创始人初中没念完就做服装,是互联网老兵,2008年就做淘宝,中间不断追逐流量,有些成熟的电商平台流量已经非常贵了,没办法获得很好的发展。2020年他做视频号后,10个人左右的团队,月销售额卖到130万,在县城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收入。
第二个,我把它定义为“城乡联动”。他们有几个合伙人,一部分人依托武汉这个省会做直播的招聘,因为只有在省会有更成熟的主播群体,但是发货以及售后,在黄梅这样一个县城里,所以是跨区域的一个联动。
第三个特点,我们注意到这群年轻人,把一种传统意义的销售方式转变了。黄梅这个地方有服装产业,但是传统的服装模式是先生产出来再去销售,他们现在的模式是先打样,做出来之后看有多少人下单,再去进行生产,是把销售模式在数字平台上做了转换。
第四个有趣的点在于,他们是年轻人的创业团队,但是做的是中老年服装。因为抖音用户很多是偏年轻的,但微信里有很多中老年群体,不知道怎么下载独立的短视频APP,所以中老年群体天然有可能成为视频号里的用户,他们发现这个商机,发现在上面发现卖中老年服装是特别好的一个生意,这是区别于其他平台的特点。
我举这个创业案例,是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的一个青年画像,我们想说的是,很多时候如果单从平台视角,认为平台提供了用户、提供了观看,它有流量红利在这,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平台并没有那么重要。当你深入下去会发现,要依托地方产业,要发快递便宜,因为这个地方刚好在省交接地方,所以它发快递比较便宜,它有传统的服装产业以及直播人才优势等等。所以它需要很紧密的耦合,才能实现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前面有老师提到,我们对于职业是来自社会的定义,很多工作范畴已经变得更宽了。同步我们最近一个观察,确实有很多年轻人思考工作时没有清晰的规划,但是我们挖掘了过去几年当中,随着所谓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观察调研了不同的新的职业,包括做垃圾处理数字化的IT人员、虚拟现实设计师、视频号博主、AI算法工程师,我们把他们定义为“藏在背后的群体”,是符合新职业的特征。各位老师如果有感兴趣的新职业,可以联络我们做调研。
我们看看目前新职业有哪些特点:
1.很明显分布在上下游,因为我们找了一些做数据分析的新职业,他们在数字经济围绕数据的这个源头做处理,在后端又有很多人把技术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比如垃圾处理是一个被大家忽略掉的、但又跟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它有很明显的上下游分布的效应。
2.技术的不确定性。包括数据分析,它本身就是一个很新的职业,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技术能够收集这些数据,那也不需要数据分析师这个岗位,但是当有了这个岗位之后又很担心,像ChatGPT出现,不再需要这么多数据分析师的岗位,因为通过人工智能工具,1个分析师能够顶原来3个人干的活,岗位的会消亡。所以这些职业来自技术,但又担心技术,这也是我们看到新职业的特征。
3.这些新职业的市场规模效应往往是处于形成中,我们目前也没有成形的市场化数据能看到它的体量到底多大,需要后续多方测算和观察。这样也许我们能够做给青年人更明确的指引,告诉他什么样的职业更有前景。
这里做个总结,因为我们在腾讯,对于我们的产品相对更熟悉,也是借用了学者的一些总结方式。数字经济的就业呈现出从“内涵式就业”到“外延式”的特征,通过粗浅的理解,把它套在微信的生态当中是什么?在数字化产业阶段,包括支付、公众号在内,过去的10 年定义为它是“内涵式”特征,依托这个平台能够产生新的职业。但是正在发生的“外延式”带动非常不一样,它有数实融合的明显特征,你的技术加上别的运营方式,它跟传统行业结合之后,可能会比如出一些现农业数字化运营师、工业数字化运营师,会有相关新的岗位。
在这个阶段,体现出了非常不同的特征,原来是一个纯线上的岗位,这个事你自己就能干,也没有那么高的门槛。但我们发现,要去讲产业数字化的时候,门槛就非常高,也要考虑到各种中小企业愿意不愿意进行数字化,数字化能不能提升他们的收入,这涉及到了我们新增就业、催生新职业过程中更复杂的考量,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方向。
最后,分享我们基于前面的总结和观察,想提出几个命题——我们从平台的视角认为,为什么我们会强调可持续?今天很多老师提到聚焦可持续的议题,比如有些岗位不可持续,或者需要某些附加条件才可持续。从我们平台角度来看:
1.人的发展可持续。我之前跟学者沟通时,他提到,现在外卖和网约车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带来了另外一个困扰,就是他们没有办法学习新的技能,一直在现在的岗位上,对个人发展以及提升社会整体劳动生产效率来说,是不利的。
2.是岗位的可持续。如何看待新岗位的创造和旧岗位消亡的关系?明显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它的冲击过程比较缓慢,比如一个新技术出现,接近10年左右时间才出现被技术替代的岗位。但是从过往工业革命的历史来看,新技术最终带来就业的岗位会超越旧的工业革命之前的岗位,但是如果新旧转换处理不好的话,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失业的问题。
3.是平台的可持续。为什么微信到今天带动5000万人的就业?因为它不断推出像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产品,它能够落地的背后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中国的互联网能不能继续创新?下一步人工智能是不是有可能性?大家对创新持一定观望态度,但是对后端就业市场来说,对数字经济来说,创新是一个动力,平台没有办法发展的话,尤其在提供生态型就业过程中,可能处于萎缩的位置。
/ 你如何看待“平台化”的就业?/
在评论区下方分享你的经历或观察
我们将会选出高质量评论读者
赠送边码故事文创帆布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