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味甘,性微温,可归肺、脾、肝、肾、三焦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在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黄芪属于“补虚”好品,与其它大补元气的中药不同,黄芪补气力道绵柔而稳健,药性温和,效果毫不逊色,乃“补气第一要药”。

古代中医典籍对黄芪有诸多描述,《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解释其名,谓:“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明代医学家李中立在《本草原始》称:“耆者,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缓如之,故得以耆称。”张锡纯:“为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中医认为黄芪属于补药之长,补益的力量很强,可补气,可升阳,另外还可以生血,因此临床诊治诸多疾病的过程中,但凡需要使用补益之法予以治疗的,基本都可以使用黄芪。

中医理论概述:气血乃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阴一阳,相互依存。气血平和,则能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反之,气血不和,则百病乃生。正如《素问·调经纶》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其次,气能行津,亦能摄津,气具有推动津液输布的作用,唯有脏腑之气充足,方能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反之,气虚则推动无力,固摄失职,可导致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失常,出现尿多、排尿不畅等问题。

很多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久病不愈,必有脾肾气虚、气滞血瘀之症,正如《灵枢•口问》篇中记载:“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症见尿等待、尿频、尿余沥、尿分叉,小腹坠胀,腹股沟、会阴部胀痛不适,或冷痛;舌质淡,舌苔白厚,脉沉滑无力。治疗宜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丹参、川芎、熟大黄、淫羊藿、金樱子。诸药配伍使用,具有补气、益肾、健脾、行水通闭的功效。

此外,黄芪可与诸多中药配伍,如黄芪配人参,可大补元气;黄芪配当归,补气生血;黄芪配知母,补气清热;黄芪配茯苓,益气利水,消肿;黄芪配赤芍、桃仁,益气、活血化瘀;黄芪配金银花、甘草,托疮排脓。

谨记:阴虚,并且同时伴随湿热的前列腺炎患者,慎用此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