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委组织部干部撰文,谈“近距离接触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好“近距离接触干部”这道题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苏省委组织部推荐一批必读书目,并专门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论述。这些学习书目和资料既是指点方向的理论专著,也是指导实践的“工具书”“案头书”,我通过每日研读“打卡”,以学习的入脑入心推动工作的见行见效,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随着全省13个设区市领导班子换届结束,如何加强换届后地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课题。我所在处室支部对此专门进行调研,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对换届后领导干部的日常了解。

《论党的自我革命》中提到“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如何知人识人?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近距离接触干部”,之后也多次强调“要带上‘望远镜’‘显微镜’,对干部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各级党组织要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等等。

我理解,识人需识在“近处”,所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只有近距离地“画像”才能得到干部的“真相”。在调研中,我对“近距离接触干部”有3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上的接近。物理距离不接近,就好比相机拍照“镜头”没拉近,看不到细节,辨不清真伪。而接近也是互相的,组织部门和干部之间需要“双向奔赴”。

一要走下去,到身边。干部怎么见,下沉到一线;干部扑在基层干,组织就要到基层看。变“等人找上门”为“主动登上门”,我们要来到干部的办公场所、会议现场、指挥一线,了解其所思、所言、所干。

二要请上来,坐跟前。组织部是干部之家,要增加干部“常回家看看”的归属感。经常利用干部在宁开会、培训学习、来部沟通等机会,主动邀请其上门交流。

二是心与心之间心理距离上的贴近。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干部方案中的一个个名字,背后就是一颗颗人心。近距离接触,不仅要走进干部的“门槛”,还要走入干部的“心坎”。

一方面,以谈心谈话交心。总书记曾指出:“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这是个好传统,要注意保持和发扬。”敞开心扉、推心置腹的谈心谈话,既可以让组织部门听到更多真声音、活情况,也可以帮助消除干部的思想疙瘩。

另一方面,以关爱慰问暖心。对干部而言,千激励、万激励,不如组织上的惦记,当工作有难事、家里有急事、身心有病事时,哪怕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都会让干部倍加振奋、倍感宽慰。

三是人与事之间多维距离的拉近。我在调研中发现,识人知事还受限于3个维度:

一是时间之限,干部任现职之前的情况,有时只能从以前的考察材料、档案里一窥究竟,近距离听不到“旧声音”;

二是地域之限,通过本地人谈本地事了解干部,常常“自家孩子自己夸”,近距离也未必听到“真声音”;

三是人际关系之限,了解干部多以单位领导和同事组成的“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圈为主,对“八小时以外”还知之甚少,近距离也难以“听全音”。

在调研中,我们与市县组织部门共同探索形成一些日常了解干部的特色做法,比如“离任后评价”“上级部门评”“知情人介绍”等。这些方法的探索实践,能够为组织部门近距离接触干部提供更全面的“画像”素材,也能够让组织部门“为干部说话”积累更加厚实的研判底气。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委组织部)

来源:新华日报6月16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