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燕

去参加团体小组活动,很是开心,也很期待这期的学习。王老师问我来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在这次报名之前,我很犹豫,不太明确我学习的目的,通过周日的学习,我确定了我的学习目标:疗愈自己和学着如何去疗愈别人。这两个目标都是无止境的,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提不起心劲学习心理学的有关内容,而参加心理小组活动可以激发我学习的动力,而且团体成长的独特优势是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这也为我们的成长加油和鼓气。作业也是成长很好的途径之一,有些是课堂的当下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表达出来的,课后反思反思还有新的发现,由此现把收获总结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需要自我疗愈部分

1、可以向他人表达不满或者不喜欢的感觉吗?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次在新活动开始的时候,王老师经常抛出这个问题,而无一例外的是每次这个问题一出,我就感觉现场的气氛顿时有点紧张起来,大家面面相觑,我也从头脑层面表示:有不喜欢,也不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多尴尬啊。我呢,我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表现的:我面带笑容的说“我看到两位新的伙伴加入,我很开心,因为我们心理团体的队伍又壮大了。”这的确是我心中所想,这也符合我的常规人设:“老好人”。 而我当时没有意识到的部分是:如果真的有不喜欢,我会不会或者敢不敢表达出来呢?如果关系不是很亲近的人,我是不会表达的,一是因为没有必要,二是因为害怕关系的破裂,害怕被孤立,我要表现的友善一点,这样别人也会对我友善。好像是我需要一个友善的环境我才可以活下去。对于这点我就有些好奇了,我为什么很在意一个友善的环境?

反而对是关系亲密的人,如果有不满或者不喜欢的地方,我会毫不犹豫的指出来。因为内心笃定了关系不会破裂。

另外还有一个点我没有表达出来:我担心别人不喜欢我!如果大部分的伙伴对我说看我不顺眼,或者不喜欢我,我会觉得很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吧。“被喜欢”也是我一个重要的渴望。

2、关于爱

在小组活动的后半部分是现场个案的演示。在个案中当我听到这句话“如果我不优秀你还会对我好吗?”,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有些悲伤,是因为很长时间内我觉得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觉得如果我表现的好,如果我在学习上很成功,我才会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肯定。父母爱我不是因为我本身,而是附加的有条件。并且这时我心里还有一些忐忑和愧疚,我现在也是为人父母,我对孩子的爱是不是也是有条件的呢?后来当我听到一位伙伴这样回应“你就是我的孩子,无论你优秀还是不优秀,我都会爱你、都会对你好.......”这样的话语也疗愈了我一部分。

我发现一直以来我对爱的要求是很高的,我想要的爱是纯粹的、完美的,这当然只存在于幻想中。这让我想到克莱因的“好妈妈坏妈妈”理论,在我心中对于“好妈妈”这一幻想很有执念,我一直想得到“好妈妈”纯粹的、完美的爱。这个“好妈妈”开始的时候是我的父母,我小的时候寻求父母完美的爱;结婚之后寻求丈夫完美的爱。当然了,我的幻想会破灭,会伤心难过,我当然不肯认输,一次一次的寻求,周而复始。所以上周的个案演示也开启了我疗愈的契机。

到这里时,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而今我终于睁开眼睛看到了现实,也或许是到了合适的时机,我才愿意从内心接受这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所谓的好妈妈”是不存在的,“好妈妈”也会是“坏妈妈”,他们是合二为一的,也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看到了我们之间的情感链接是真实而又复杂的,而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爱”,我们之间有关爱、理解、支持、包容、付出但也有误解、有埋怨、有失望等,但这就是现实!接受现实要比活在幻想中让人觉得踏实。

二、关于学做咨询师的收获。

1、课堂中我只关注发言的伙伴们所说的内容,尽力去感受,整个课堂中关注自我的成分多些,很少关注到他人,没有注意到伙伴的动作、表情、状态等,以后可以多留意观察。

2、我感觉王老师看似是和我们在“普通”的对话,其实这个对话并不普通,不知不觉中他所使用的就是我们所学习冰山理论,或许是感受,或许是观点、亦或者是期待、渴望,对每个人的点拨也是根据每个人的接受程度来进行,这已经是他内化的部分和模式了,而我要学着有意识的去练习使用冰山理论,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