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同病毒交锋,这是抗病毒药物研究者每天都在做的事。新冠疫情暴发后,这场赛事和交锋变得异常激烈,上海药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攻关团队,联合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病毒所)等单位,开展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应急研发工作。

2020年1月,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公布。他们立即将目光聚焦在RdRp。作为新冠病毒在人体内“开疆拓土”的“关键组件”,RdRp是新冠病毒转录复制的核心组件,其催化中心在新冠病毒变异过程中高度保守。正因如此,RdRp成为药物研发所关注的重要靶标。

“我们和中科院多家研究所合作,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发现了靶向RdRp的口服核苷类候选化合物VV116,就是现在的氢溴酸氘瑞米德韦(民得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说。

民得维的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它对新冠病毒原始病毒株和已知的各种变异株(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作用。鉴于民得维靶向RdRp高保守的活性中心,预判其对未来出现的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株具有相同水平的抑制作用。在新冠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上,民得维可有效清除病毒,同时显著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民得维无致突变风险,也没有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2023年1月,民得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望过去3年的新冠新药研制历程,李佳感慨:“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每一个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他看来,新冠疫情下的新药研发中,一个最重要的经验是“一旦出现了病毒大流行,全国科研机构要在疫苗研制、抗体药物研制、药物临床研究方面形成一种联合攻关机制,各领域各方向‘一盘棋’,在系统上形成一触即发的应急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