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来说,一个人经过高考,上了4年大学,做出了一些东西,写了一份毕业论文,答辩提交论文,签署三方协议,等待毕业流程,然后就能踏上社会了,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士,自己工作赚钱养活自己。
延毕,延迟毕业,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好听的一个词,这意味着你需要晚踏出校门至少一年,而且往往会和挂科、学分不够、论文不过有关。
没有人想要延毕,这通常意味着这个人是个失败者,延毕的人自身需要承担很大压力。然而如今在就业难的重压之下,却成了不想或者无法考公、考研的毕业生们的不是选择下的选择:主动选择延毕,还能保住应届生身份,同时多出了一年作为自己就业找工作的缓冲期。
又是一年毕业季,也是又一年的最难就业季。官方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可能最难的一批人是:2023/2024届的研究生,他们在2020/2021年本科毕业时,当年实际校招情况还是相对理想的,但他们选择逆天改命,考研读研,仅仅是3年时间,遇上了这波寒气,如今行业大变天,退路已然成为了绝境。
在中国,应届毕业生身份是很重要的,公务员招考政策不断向应届生倾斜,一系列人才落户、毕业补贴等福利的加码,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更是成了“香饽饽”。
同时,当缴纳了社保,成为了一个有了工作经验的人之后,那么对于很多大公司,像华为、阿里、京东等,他此生可能就再也进不去了,因为他们都停止社招了。而且即便是有社招,那难度和校招难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确实也有很多人,自身非常优秀,能力素质过硬,还是能够挤进去。不过这样子的人,应该也不会主动选择延毕。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就业如此艰难,在大学里多待一年半载,或许就能再次改变命运也说不定。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主动采取延毕的方式,来应对当前困境。
人生就是不断地面临选择,做出选择。行差踏错,万劫不复。或许会被说,哪有那么恐怖,只是一个选择而已。事实上,在中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真的一次选择决定终生。这次选择很多时候是从高中就开始了,在教培行业没被干掉之前,从初中就开始了,他们恨不得能够从小学就开始。
一个人,终究是不能硬刚大势,受限于自身能力条件,什么都想要抓住,最终却什么都做不好。工作、论文、考公、生活,都需要花费时间,而时间是不够的。
学校的优势,不仅仅是保留了应届生身份,以在校生身份还可以继续享受学校的各种资源:虽口感欠佳但价格低廉的饭菜、虽脏乱差却价格低廉的住宿,虽需预约却馆藏丰富的图书资源,这在无形中就给这些还没有什么积累的学生们解决了一大笔资金来源,节约了一大笔钱。而且学校毕竟还是学校,学习氛围尚可,对于考公考研也是有极大的助力。即便这段时间不去做这些,仅仅是去刷履历搞实习,也能为来年的就业季增加一些谈判筹码。
主动延毕的招数,这里不便过多介绍,以免引瓜李之嫌。也许当他们选择延毕、确认延毕之后,也能如释重负,放下心中石头,暂时没有了求职和毕业论文的压力。不过这些只是掩盖问题罢了。有的人延毕之后,就会开启类似毕业旅行的保留节目,去各地玩耍,释放被疫情耽误的三年中的压力。那么明年,他自然还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有的选择都有利有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塞翁得马岂知非祸”。选择延毕,传统观念中的缺点还是实打实存在的,有得必有失,延毕也会失去很多原本的优势条件,如时间、机遇、年龄。当选择延毕,就意味着斩断后路。在很多公司单位眼中,延毕不是因为你有想法,而是因为你有问题。你并没有解释的余地,因为可能直接简历就被刷了,面试也不会有。
以往人生的坎是73岁和84岁,现在这些坎都来到了35岁,40岁。35岁之后,大公司开始裁人,超过35岁了大公司就不要了。深圳搞的统租房,超过了40岁,统租房就不再和你签订租赁合同,买不起房就该自己走了。
生活本不该如此困苦,年轻人本该有更多选择。如果宣传上一直欺骗年轻人,“未来是你们的”,但现实中却是,他们都还在为生计奔波,那么真的是糟糕透了。历史如果只是在重复他自己,就像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那么人生真的太无力,人类历史也未免太无聊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