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产”这个看似光鲜的名词,在当下因为各式利益,被各路专家轮番解释之下已经是越来越没底线了。

作为普通人而言,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来说,如何一个家庭算不算中产?一般而言要达到中产水平至少是有房有车、衣食无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基础的物质条件束缚,追求着精神层次的享受以及更高的物质条件,这样的一个家庭状态是符合我们对中产家庭的朴素认识。

但有一天所谓的专家告诉我们,中产的标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月收入3000元也就差不多了。一时间,举国欢庆,一众打工人顺利实现阶层跨越,喜提“中产”荣光。

202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到4.6亿人,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结论出自于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长期跟踪监测中等收入群体,曾三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

那么4.6亿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怎么来的呢,李实专家表示,根据调查研究现在每月达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等收入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月收入3000是如何归类为中等收入群体呢?在采用绝对标准是在当时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这个区间内,这个家庭就属于中等收入人群。而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使用该绝对标准统计之后,测量的中等收入群体达到了4亿人左右,而2017年到2022年5年期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以此标准来看目前4.6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似乎也是有数据支撑的。

按照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元的下限来算,意味着一个人年收入大概是3.3万元。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测量,如果是两口之家,就是年收入6.7万元左右。所以以三口之家的最低标准来测算,平均到一个人身上,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为了支撑自己的论据,李实专家进一步解释即使是参照国际标准我们3000元的中等收入标准都是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线的。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曾经推出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中等收入人群的标准。根据他们的提议,一个人每天的收入,如果是在1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

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现在的汇率换算,大概是每天收入70元—700元(年收入2.5万-25.5万左右),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用这个绝对标准。换句话说,年收入不到3万块钱,你就可以是中等收入群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使用的标准,确实是是高于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的标准。

实在是神奇,月薪3000的我们竟然也有一天可以被称为中产了,但为什么我们开心不起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收入群体也好,中等收入群体也罢,不管如何称呼,如何定义,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我们到手的那可怜的3000的工资。即使我们“有幸”的被提级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我们的房贷,我们的车贷,我们的日常开支并不会因为定义的改变而为我我们少一分钱。同样的我们到手的3000元工资也不会因为定义的改变可以当作6000元来花,所以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自欺欺人的概念变化有多少意义呢?

借用网友的观点,实现迈入发达国家的目标也不需要再花个几十年的时间了,我们就把高收入标准定为4000元,不又是全世界最多的高收入群体国家吗,全面步入发达国家就是如此简单,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