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代思想大家李贽,曾亲自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实际上李贽是在借用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来自勉,后来这句话被毛主席引用,用来称赞叶剑英元帅。

诸葛亮在三国中的表现和影响力自然不用多说,吕端是宋太宗时期的宰相,也是为人正直而闻名。

毛主席用这句话来称赞叶帅,也说明了叶帅的高贵品质,在党内的危机时候,确实可以力挽狂澜。

重要的是,叶剑英元帅一生从不贪恋权财,一心为了人民群众,当年授予元帅时,叶剑英多次和毛主席说,当元帅压力很大。

毛主席临终前的暗流涌动

1974年毛主席到长沙住了几个月,期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尤其是视力越来越低。

老年白内障尚不成熟,他有点看不清东西,但又不能动手术,身体上的不便让他十分着急。

另一方面,他又是党的主席,手头的很多工作他根本放不下。

如今,他不得不采用他从未愿意采用的方式来工作。他请人为自己阅读文件、报纸,并代替他写批语。这些工作并不完美,因此他想出了许多方法,例如要求别人重读重要的句子和段落,有时他甚至需要亲自检查,尽管视力已经很微弱了。

至于让别人代替他写批语,更加困难。他通常会说出自己的意思,让别人把它写下来,再念给他听。代写者必须读出所有标点符号,如果不合适,则需要反复修改,直到被毛主席认可为止。这些做法让他感到非常不便,也使他痛苦不堪。

而此时正值王洪文告状、江青伸手要权、要官等问题层出不穷,对毛主席来说是雪上加霜。

江青本来是有职务,但是在中共“九大”后却说自己一直闲着,没什么工作,这让毛主席十分生气。

毛主席感到焦虑、不安、痛苦和无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难看到他脸上有微笑。

1975年初,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式在这里举行,病重的周总理专门从305医院赶来。

周总理身着普通的中山装出现在人们面前,让大家都惊呆了。他的外表并没有太多变化,只是由于患病导致身体极度消瘦,那件衣服看起来十分不合身。

尽管如此,周总理的目光依旧炯炯有神。周围的同志们欢呼着,而周总理微微摆动手,缓缓坐到主席位置上,显得非常疲惫。

这次会议对于周总理来说,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决定让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这就意味着,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将要进入中国最高领导的核心圈,这也是周总理十分看重这次会议的重要原因。

早在1973年,毛主席就接受了周恩来和叶剑英的建议,决定让邓小平同志出山,并让他担任军委委员。

毛主席在那次会议上说:“我现在请回来了一名总参谋长,过去有人反对他,说他办事他果断,但我还是要这么做。”

叶剑英说:“我建议让小平同志主持军委工作。”

毛主席对邓小平说:“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此后不久,周总理就正式起草了关于任命邓小平的通知。

毛主席曾托人转告周总理:“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让邓小平同志做第一副总理兼任总参谋长。”

但此时,周总理的病情已经刻不容缓,在即将去世前,周总理最担心的就是党内的接手问题,他是希望邓小平接替他担任国务院总理的。

马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要举行了,对于周总理来说,从1966年到现在,每一年似乎都十分漫长,再加上疾病的煎熬。

但病魔无情,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中央除了着手办理周总理的后事外,还有一个重大问题需要讨论。

那就是谁来暂时顶上周总理的工作,按照道理来说,张春桥是第二副总理,他顶上来应该是顺理成章,但毛主席却有新的人选,那就是华国锋同志。

周总理去世后不久,毛主席宣布让华国锋同志担任国务院代总理。

后来,叶剑英从军委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时,曾建议让邓小平同志顶上军委工作,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陈锡联同志暂时顶上来。

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将近走到生命的尽头。

或许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为什么毛主席会让陈锡联同志接任军委工作呢。

就让他管一下吧

1976年2月2日,中央发出一号文件。

第一,经过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

第二,经过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在叶帅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主持军委的工作。

其实陈锡联是可以担此大任的,此前他担任过沈阳和北京军区司令,而且是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75年1月,任职国务院副总理。

当时有很多人说是陈锡联“夺”叶帅的军权,毛主席的一番话就是对谣言的最好回击,他说:“陈锡联从小就参加革命,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陈锡联原名陈锡廉,是湖北黄安人,14岁就投身革命。据说在革命早期,陈锡联参加游击战,家里人都不同意,他趁家人熟睡之际,偷偷去参加了游击队。

后来陈锡联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了红一军,在徐向前的率领下,打出了红一军的威风。

1930年6月,陈锡联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战斗,出击平汉路。这年冬天,第一次反“围剿”战斗打响,陈锡联参加。

据说当时陈锡联的连队经过激战,攻下了双桥镇并活捉了师长岳维峻,从陈锡联早年的经历来看,他的资历是可以的。

七七事变后,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10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陈锡联担任团长,在抗日战争中,陈锡联可以说是屡建奇功。

1937年10月16日,陈锡联率军在代县以南进行战斗,当时忻口战役正在打响,陈锡联曾带人夜袭敌人机场,整个战斗指挥恰当,十分顺利,最后摧毁了敌人24架飞机。

后来解放战争开始后,陈锡联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当时陈锡联不到31岁。

一年后,陈锡联奉命北渡淮河,经过集训后到宛西作战,5月,中央决定再次进军中原,陈锡联所在部队改名为中原野战军。

资料显示,当年黄维兵团被歼灭时,中原野战军在宿县歼灭敌人上万人,在双堆集还俘获敌人第12兵团中将以下6300多人,缴获武器更是无数。

淮海大战,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得意之笔,同样也是陈锡联的辉煌之战。

其实论战绩,论威望,论贡献,陈锡联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一把好手。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奉命担任炮兵司令,积极投身炮兵建设,后来中共解放军炮兵委员会成立,陈锡联担任书记。

在战争年代,炮兵极其重要,以前我们的很多炮弹和炮架,大多是缴获而来,现在为了弥补这种不足,陈锡联全身心投入了炮兵事业。

他还多次率领团队到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破演习。

1955年,陈锡联被评为上将军衔,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一直到1973年底,毛主席才提议让陈锡联调任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此前陈锡联一直在炮兵工作,而且还担任过沈阳军区司令员。

关心祖国统一大业

毛主席逝世前,让陈锡联扛起大任,可见对陈锡联的信任。

1975年,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陈锡联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当时副总理很多,他负责国防工业和体委的工作。

所以在叶帅生病期间,陈锡联可以被毛主席重用也是情理之中,陈锡联对党忠诚,在粉碎“四人帮”那段时间,他也顺利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工作。

1976年7月,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华国锋同志马上让陈锡联牵头,开始调动部队,组织抗震救灾,毛主席对华国锋重新信任,华国锋让陈锡联去组织,说明陈锡联在大家心中是认可的。

在解决四人帮的过程中,陈锡联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陈锡联是在1973年底,在“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中,和李德生调换的。

在10月4日,受“四人帮”控制的一份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的文章。隔天,华国锋打电话给陈锡联,要他尽快回京商议事宜。

接到电话后,陈锡联心中立刻清楚了。在4月30日,毛主席曾就“照过去方针办”写信给华国锋,并在政治局会议上作出了表态。这时,“四人帮”篡改了毛主席的指示,意图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在此极为紧急的情况下,陈锡联不得不放下手头的抗震救灾工作,当天飞回北京商讨应对之策。

华国锋曾询问了关于陈锡联军队的情况,然后就是如何动手的情况,当时陈锡联大概都清楚了。

10月6日当天,根据预定计划,陈锡联并没外出,他在家里焦急地等待消息。当电话响起时,他迅速接听,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了华国锋的声音:“事情解决了。”

陈锡联放下电话,感到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在粉碎“四人帮”的计划中,陈锡联的支持至关重要。只有获得他的批准,卫戍区的部队才能发挥出作用。

后来一直到1977年3月,中央正式宣布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由叶剑英主持,陈锡联协助。

此后,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陈锡联当选为中顾委常委,他把所有精力投入军队建设,同时也关注着祖国大业。

从陈锡联同志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赤城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