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力拼经济的大环境下,山东于近日发布重磅文件《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保障十条措施》,全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此前的3月初,山东省委常委会首次提出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这些举措充分说明,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就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要义。

然而,在近年来的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战中,由于很多传统产业被淘汰,导致了民间常常误将新动能和传统产业对立起来,这种非新即旧的误解,不仅忽略了山东传统工业经济的高端化、数字化升级,甚至衍生出来自外部的舆论“硝烟”。

有一种说法是,山东今年一季度GDP实际增速4.7%,但名义增速只有2.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8%,很大原因可能与工业企业外迁和重化工产品价格下跌有关。有数据说,前几年山东工业淘汰所谓的落后产能,然后大批地搬到江浙粤,仅2019年就一下子减少了2万家规工企业。比如东营有大量化工企业关停,搬迁至江苏的连云港,很多人就跟着企业去江苏生活了。现在比较火的淄博,更是直接把GDP从六千多亿干到四千多亿……

以上说法笔者不敢苟同,2019年确实是核减了,但是山东减少的规工企业数量是1.2万家,2万多家实属过分夸大。

同年广东增2000,浙江增5000,远远称不上“暴增”,考虑到第四次经济普查可能存在核增,这样的增长幅度属于正常区间,没有充分证据能表明大量山东企业迁往这些省份。

事实上,江苏浙江的环保查得更严,他们本地的工厂搬得更多,现在的趋势是往西走。就工业产值而言,广东江苏一直排前二,和山东什么环保什么新旧动能转换,一点关系都没有。

外界如何评论,不必过于看重,重要的是山东不能忘了新旧动能转型的初心。

往前推四五年,山东的问题是传统产业多、重工业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工业资产重,利润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对实现“腾笼换鸟”、“浴火重生”的转型发展意义非常重要。

虽然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这几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颇为坎坷,但在疫情期间,山东的经济尤其是工业基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最值得依靠、信赖的现代工业体系。旧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将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盘。

而这个基本盘当前最欠缺的是新经济、新产业,包括智能汽车、新能源等等必将大幅提升地方经济维度和可持续性的未来产业。目前看,这些产业基本也都在南方,或者成都西安这种重镇,山东的存在感并不高,更遑论成为经济增长极。

当然,从数据上看,山东的四新经济比重正在逐渐加大。今年1-4月份,山东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其中,电子商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8.3%、11.5%。全省“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9.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4.6%,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9%和18.8%,分别高于全部投资16.6和14.2个百分点。

从具体产业上来看,山东也有不少产业逐步走向领军地位。比如在刚刚举行的中国(济南)透明质酸产业大会上,华熙董事长表示,未来将能够打造出十万亿级的产业集群、百亿级的原料市场、千亿级的医药市场、万亿级的化妆品市场、十万亿级的食品市场。

种种迹象表面,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经来到从量变到质变、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的关键时期,这龙门一跃所欠缺的,正是前文提到能够引领时代的新经济、新产业。

新旧动能转换并非只要新,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也是提振工业的重点之一。因此,山东要保持第三大省的地位,不仅需要提升存量(传统产业),更要加快增量(新产业)。一些老工业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面临着转型的阵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而最近淄博借助网红烧烤发展经济思路,非常值得推广。

今年将是山东新旧动能的关键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产业升级的推进也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坚持实业兴省,不要东张西望。要想“浴火重生”,必须有“断腕之痛”的决心。新旧动能深化中的曲折肯定是有的,我们更应该期待“阵痛”后的几何式裂变。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