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说当今互联网,断了一天都跟不上趟。

比如这两天断断续续刮来的风,都在说李易峰(以下代称为李某)可能要复出了。

啊?没记错的话,当初“李某嫖娼被捕”是由官方下场锤死的吧?

下面就带大家探一探,这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近期网上传言,李某不仅要在泰国复出,还即将在当地出演腐剧。

接着,关于他“迎娶泰国公主,入赘泰国皇室”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主打就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

话说这些年来,李某参演的挺多作品都有在泰国播出,在那边确实是有一定粉丝基础。

想当初他的PC丑闻刚曝出,不少泰国网友反应相当激动,三观歪曲的言论亦不在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品性道德层面被盖上红叉,也仍不妨碍部分泰国友人继续欣赏他的皮相。

此外,据说在泰国部分地区,性交易处于法律不认可也不禁止的灰色地带。

这似乎又为这件事增添了一丝真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细品之下,就会发现完全经不起推敲。

首先,萨瓦迪卡腐剧的选角标准向来严格,多少本土小鲜肉还排着队嗷嗷待哺,哪会把位置留给李某这个上了年纪的外来和尚。

至于当倒插门驸马爷就更离谱,寻常人家谈婚论嫁都得讲究身家背景清白,更何况是一国公主呢?

而当我去网上试图进一步确认传言真伪时,才终于明白为何隔三差五就会有关于他要复出的消息传出来。

原来仍有一批他的忠实粉丝,在日复一日地表达着对他的殷切思念,期待着他早日回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甚至根本不认为他真的做错了什么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地界。

只要是个明星,都会被相当一部分粉丝无条件、无原则地喜欢着。

即便做了伤风败德违法乱纪之事,粉丝们也会闭眼秉行“三不”原则:

不听、不信、不知道。

而当被旁观者善意提醒残酷的事实时,又会秒切为战斗模式舌战群儒,脸红脖子粗地与人争辩——

某爽代y,弃子,用阴阳合同日入208w,他们心疼维护:

“她是有苦衷的,是被胁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某因“选妃”、强J女孩而被抓去踩缝纫机,他们言之凿凿:

“一定是有人诬陷他,他没做过就是没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某偷漏税而被官方点名封杀,他们振振有词:

“逃税的多了去了,怎么逮着他一人欺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柯某吸毒锒铛入狱,他们理直气壮:

“他只是自己吸d,没妨碍任何人,缉d警察太多管闲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其荒谬,何其无知。

隔着冰冷的屏幕,如此没有底线地“拥护”一个陌生人。

这些粉丝怎么不算疯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网络的发达与普及,将拥有同样热爱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形成方便交流的“粉丝群体”。

其实,饭圈的投票、“打榜”、“刷单”还是表达狂热喜欢的方式,粉丝间的竞争最多也只是圈地自萌。

我们总以为能够以旁观者的姿态观望这种“饭圈文化”。

可事实却是,它早已向普通人的生活缓缓渗透。

有一部分极端者显然超越了正常欣赏的范畴,扭曲了群体交流的本意。

不信?可以看看前阵子热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家有儿女》一星事件”。

简单来说就是,杨紫赵丽颖的粉丝因某个无法确定的原因掐起了架,于是分别涌入对方代表作的某瓣评论区,疯狂打出一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之间的互相诋毁,确实是实现了恶意的平衡。

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呢?

被冒犯的是童年记忆,被剥夺的是获知艺术作品客观反馈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遭遇“饭圈文化”入侵的,还有某瓣交流小组。

许多小组只有几千、几百甚至几十人,成员们低调地窝在小小领地,分享书籍情节、音乐心得、历史文化。

没招惹过任何人的他们,却会在一夜之间被娱乐圈明星的粉丝入侵精神家园,将往日心血删除得一干二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书籍的评论区也会涌入大批明星粉丝,刷满与作品内容无关、复制粘贴的话。

粉丝们通过水评论来“养号”,最终目的仍是为自己偶像的作品刷高分和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评价的客观性被洗刷,真实的声音也被淹没。

可他们从不会对打扰了普通人的生活表达一丝歉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在挺讽刺的。

看似自由的网络环境,却助长了一种“不容异己”的极端风气。

最终反过来限制的,又是普通网友的话语自由。

有消费者花钱买了某明星自创品牌的衣服,吐槽了一句质量不行,转眼便被挂到网上“游街示众”,从头到脚逐一人身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路人只是随口表述了对某明星的印象质疑,转眼就被人肉出了学校和工作单位,义正严辞地要求对她进行处分、甚至开除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无差别的霸凌,受害者甚至包括他们自己。

有粉丝表示对喜欢过的明星“脱粉”,转眼就被曾经的“同僚”们组团网暴,险些抑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极端的“饭圈文化”容不下不同的观点,也拒绝理性的交流。

总有人困惑发问:这些人当真分不清对错吗?

对他们而言,无论是非还是真相,都不重要。

他们只是在无差别地宣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有诸如此类的闹剧发生,总会有人执着于追问:

当事者到底是哪个明星的粉丝?

但其实,这是最不重要的问题。

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如此极端可怕的人。

这是因为,网络作为信息交换的媒介,有属于它的弊端——

它从来呈现不了“一个完整的人”。

每句网络言论展现的,都只是“某个人的某种情绪”而已。

对某位明星热烈狂放的喜欢,是一种情绪;

ta翻车后,对自己付出过的情感心有不甘,是一种情绪;

面对竞争对手的优越感、胜负欲,是一种情绪;

和他人产生分歧时对自己观点的不自信,是一种情绪;

还有对粉色头发的偏见,对某种性别的排斥,对完美受害者的不信任……

都是某件事情当中、某个时间节点上产生的,具有特定指向的情绪。

它们驱使着人们敲击键盘,用偏向主观的语言将它们描述出来,又急切地发送到所有人眼前。

本质上,我们都被情绪引导着,掌控着。

换句话说,我们都是自己情绪的粉丝。

而网络,又在交流中发挥了一层掩护的作用。

在生活中需要顾及的礼貌、道德、底线、甚至法纪,在虚拟面具的遮掩下都可以暂且不顾。

我们躲在群体的掩护中,享受偏执和狂热带来的快感。

曾看过一部名为《嘿玛 嘿玛》的电影,说的是一群人在一片森林里举办一场神秘的聚会。

聚会的规矩只有一条:所有人都带上面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接近自己的灵魂,认识自己究竟是谁。

可渐渐地,在面具的掩护下,凶险之事接二连三发生:有人偷窃,有人斗殴,有人光天化日性侵,最后甚至有人杀人……

人们这才想起组织者在第一天说过的那句:

“匿名会让人上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早期的网络聊天室。

在匿名的保护下,平日里再胆小、再守规矩的人,也会变得胆大妄为,去做自己平时想做却不敢做的事,释放出平时不敢释放的情绪。

虚化的网络身份,助长了人性的失控。

然而,环境越是自由,人越应当守住自己的底线。

无论是对待是非的边界,还是处理自身复杂的情绪。

正如罗翔老师说过的:

“我们该在朴素的正义与偏狭的情绪中, 寻找一种分寸。”

追星亦是如此。

喜欢一个明星,是自由。

但不容忍错误,是底线。